分享至:
从校园迈向职场,高校毕业生如同踏上未知的航船,满心憧憬却也难免忐忑。新环境的挑战、竞争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诸多困扰,总在不经意间扰人心绪。不少高校老师寄语,希望毕业生少一些“敏感”,多一点“钝感”。这份看似“迟钝”的能力,或许能帮助你们在新赛道上稳步前行。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曾写道,钝感力,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伤痛,而不要过分敏感”。对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而言,敏感往往会放大负面情绪。精心准备的方案被领导否定,便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同事间一句无心调侃,就暗自揣测是否被排挤;求职路上的一次碰壁,更会陷入自我怀疑……一旦把生活中的小波澜渲染成惊涛骇浪,本就不多的信心与热情就容易被消耗。反观那些钝感力强的人,有着更长的反射弧——不那么敏感,也不那么焦虑。学着让自己变得“脸皮厚一点”,扛得住失败、受得了委屈,才能历经磨炼而熠熠生辉。
钝感力并非麻木,而是一种智慧的“迟钝”。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研究初期,面对无数次失败与外界质疑,始终保持钝感,不被负面声音左右,最终取得科研突破。不在意一时失意,不轻易被困难击垮,钝感力是人生长跑中坚实的支撑,也是毕业生无惧风雨、坚韧前行的助力。
拥有“钝感力”,能帮助毕业生更好融入社会。职场与校园不同,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合作中的摩擦、观点的分歧难以避免。若过分敏感,事事较真,很容易陷入人际困境。而适度的“钝感”如同润滑剂,让人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差异,不被小矛盾绊住脚步。正如作家刘震云所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练就强大的心脏,不囿于一隅、不拘于小节,才能在更大的世界里泰然处之。
多一点钝感力,需要勇于面对“失败的自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初涉职场更难免磕绊,关键在于积极调适心态,将目光投向“下一次”机遇。多一点钝感力,需要坦然拥抱“不完美的自己”。外界的评价固然要听,而不必时时“置顶”,过于在意。学会保持一份“迟钝”的从容,接纳正在成长的自己,这是内心强大的基石。多一点钝感力,需要执着追寻“真实的自己”,将每一粒硌脚的沙砾,淬炼为脚下坚实的基石。拉长时间和空间限度,专注于自我提升与内在丰盈,岁月的沉淀与经历的积累,终将赋予你们搏击风浪的底气。
毕业生朋友,请记住,未来的路,对大势、大事、大节需保持敏感,而对一时得失、个别评价,不妨少一些敏感,多一点钝感。只要是在“向前走”,慢一点、步子小一点也没关系。愿你们带着这份可贵的钝感力,驶向属于你们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