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详情
首页 > 塘河细语 > 详情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

建湖日报数字报 2023-02-07

夏海

春节假期,收拾书房,翻阅昔日一本泛黄的通联小本,一个很优雅的名字映入我的眼帘,这名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20年前写文章,与她交往了好几年时间;陌生,是因为工作变动,与她的联系断了多年。

看着这熟悉的名字,我不由在书橱里找出往昔与她交往的资料,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样刊、一张张贺卡……让过去模糊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她是《光明日报》资深记者温中育,也是我从事媒体生涯的一位热心老师。

结识温中育,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2002年,《光明日报》刊载了一篇我撰写的反映基层教育工作的稿件,这是一次普通的投稿,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温中育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从基层来稿中找到我的手机号码,因而联系上了我。《光明日报》开门办报,创办了一份业务刊物《新闻研究》,需要在基层发展一批评报员,定期对《光明日报》进行评报,热忱欢迎我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

一个星期后,我收到温中育寄来的一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闻研究》杂志,杂志页数不多,但内容丰富,有传媒论坛、理论前沿、专家文章,也有编委点评、阅评快报、读报勘误,等等,对新闻宣传从业者,是一份难得的新闻业务刊物。拿着这份新闻人自己的刊物,有点儿爱不释手,利用一个晚上时间,将杂志浏览了一遍。

之后,我定期都收到一份《新闻研究》杂志,每一期都如获至宝,从头看到尾,学习专家新论,赏析新闻好稿,爱上文字纠错,时间久了,这本新闻业务小册子真的成了我学习的“案头书”和工作的“好帮手”。

喜欢读书看报的我,平时更加关注起《光明日报》,一有空闲时间,就捧起这份报纸。看得多了,自然有了想动笔的冲动,不断揣摹杂志中的文章。大约两个月后,我开始学写《新闻研究》相关栏目里的稿件,试着向这份又亲又疏的杂志投稿。幸运的是,第一篇稿件《凝聚读者办好报》就在《新闻研究》杂志中刊登了出来。

收到这份杂志样刊时,也收到了温中育寄来的一封信和几本《光明日报》编辑出版的新书。她在信中说,刊登的这篇稿件有针对性,现实性很强,对党报开门办报有着积极的意义。并鼓励我说,只要静下心、坐下来,多读多写,一定能做一名出色的评报员。

在温中育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以后的日子,我坚持向这份杂志写稿,先后在“我看光明”“读报勘误”“读者园地”“业务探讨”“信息反馈”“写作管窥”等栏目撰稿,一年下来,发表各类稿件10余篇,年终被《光明日报》评为特约评报员。新年元旦,温中育还给我寄来贺卡,寄语我支持这份评报工作,对《光明日报》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每年都收到温中育寄来的新年贺卡。

2008年9月,我像平常一样给《新闻研究》杂志邮箱发送了一篇稿件。时隔一天,我就接到温中育的电话。她与我解释说,报社组织记者赴江西调研,她领队到基层调研,大约离开《新闻研究》编辑部两个月时间。如果有稿件,请与编辑部编辑白英同志联系,她与白英都作了交待,还将白英的手机号码用短信发给了我。

细微之处见温暖。我只是基层一名普普通通的读者,偶然的一次机缘,结识大报记者温中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她像一位亲切温暖的邻家大姐,交往时间虽然不长,但给我工作带来了莫大的帮助,真的感动,也非常感恩。

时间慢慢地过去,工作的变动、繁忙的事务,让我再也无暇向《新闻研究》杂志写稿,与温中育的联系也渐渐地变少了,只是在新年到来的时候,互相寄上一张贺卡,真挚问候一下对方。

三年前,《光明日报》一名同乡回来,在叙旧时,谈起交往多年的温中育,同乡告诉我几年前温中育就离世了。我不禁唏嘘起来,感慨人生无常,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就不在了。

岁月无痕,翻阅着自己的心灵,一个人在生命中温暖的瞬间不是很多,只有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才能真正懂得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因为温暖,所以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