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编者按:在建湖,有这样一群劳动者,用汗水丈量土地的四季,说“每一粒米都是写给大地的情书”;以一片丹心回报故土,把青春镌刻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用竹篙划开水域的晨昏,将千万只蟹苗小心放养;披上警服穿越街巷日夜,让警徽成为岁月永不褪色的守护;三尺讲台的白灰落在肩上,是撑起梦想的力量;流水线的轰鸣编成年轮,是托举实业的勋章……
他们是建湖的兴农人、企业家、教师、人民警察……是撑起人间烟火的脊梁。“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感受他们用责任与担当诠释的劳动之美。
吴伟: 让农业发展更显“科技范”
江苏克胜集团总经理吴伟,秉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理念,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称号,展现了当代农业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科技赋能,引领行业发展新路径。吴伟主持参与吡虫啉等多项农药国标制订,牵头制定植保无人机飞防团体标准。身为863项目负责人,他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获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多篇论文著作,获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他荣获“全国农药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受聘为南大校外导师,是产学研结合典范。
模式创新,打造农业服务新标杆。面对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难题,吴伟创新推出“农资+服务+培训”一体化模式,打造“蜻蜓农服”平台,借助植保无人机飞防等技术助力农业转型。2022~2024年,“蜻蜓农服”入选多项典型,获评“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人才培育,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吴伟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他主导的蜻蜓农服培训体系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被中央农广校认定为“全国示范农民田间学校”。其创新实践被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履职尽责,扬起社会责任新风帆。吴伟牵头组建农业技术推广联盟,将先进技术、智能装备导入田间地头;通过社团协会平台,联动上下游企业助力农村青年创业。在公益领域,他参与扶贫助学、灾后复产等行动,展现了新时代建设者的家国情怀。
邵建华: 打造“品牌蟹” 铺就致富路
邵建华,建湖九龙口大闸蟹有限公司总经理,扎根水产养殖20余载,书写乡村振兴篇章,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创立的九龙口大闸蟹品牌斩获多项国家级殊荣。
科技创新,引领生态养殖。2010年,邵建华投资2000万元成立公司。他率先引入微孔增氧与智能化控制系统,建设3000亩科技示范园,开创“无抗养殖+生态循环”模式,养殖基地获评“国家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其主导的“五统一”管理体系,让大闸蟹存活率达85%。
品牌精筑,打造产业标杆。邵建华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与高校共建研发中心,攻克关键技术,产品屡获大奖。构建“线上电商+线下体验”销售体系,开设直营店23家,开拓国际市场,年销售额破1.2亿元。企业成为“江苏省农业龙头企业”,其“宝石泛文化”营销理念,融合湿地文化打造旅游IP,带动乡村旅游增收超千万元。
联农带农,践行共富使命。2014年,邵建华牵头成立合作社,创新“基地合作+农户入股”模式,提供全链条服务,辐射500余户养殖户。首创“赊销垫资”机制,帮助脱贫家庭增收。每年组织培育“土专家”,2023年公司吸纳120人就业,带动2000余户农户人均增收1.8万元。
初心如磐,擦亮奋斗底色。多年来,邵建华质朴如初,坚持下塘口,每年超200天驻守基地,旱情时自筹资金保蟹塘。作为人大代表,推动生态养殖技术推广,促成相关条例出台。58岁的他仍奋战在数字渔场建设一线,带领团队研发新系统,向新目标奋进。
鲁曼: 唱响“兴农人”田园牧歌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鲁曼,也是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高作镇陈甲村党总支书记。这位80后女大学生,放弃城市白领生活,扎根乡村14年,化身“火鸡公主”,带领500余户村民致富,以“兴农人”之姿书写青春奋斗篇章。
艰苦创业,青春热血浇沃乡土。2009年,大学毕业后,鲁曼放弃白领工作返乡创业。起步艰难,仅有200只火鸡与几间破旧校舍,面对父母反对、村民嘲讽,她挑粪种菜,搭建鸡舍,日夜钻研技术,仅3个月便跑通市场,让火鸡养殖成为致富路。在政府支持下,她获得贷款,联动专家攻克难题,将特禽养殖扩展至10余省市,年产值达3500万元。
创新转型,数字技术促农升级。鲁曼抓住电商机遇,2011年创建网站,2020年成立培训学校,助力陈甲村80%农户掌握网络销售,年助销农产品超亿元。她研发溯源系统,首创“共享农庄”,吸引青年返乡,孵化新业态,举办335场电商培训,培养2万余名“新农人”,推动众多地标产品走向全国。
履职为民,代表使命写就担当。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后,鲁曼聚焦农村金融,建议应用区块链技术破解农户抵押难题;连续3年建言完善乡村电商培训体系,相关建议被纳入《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在她努力下,陈甲村从“空心村”变为“全国农村电商示范村”,村民收入增长5倍,村集体经济突破500万元。鲁曼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三农”工作者的使命担当,立志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奉献力量。
刘波: 植根水乡领跑光伏产业
怀揣炽热梦想,她跨越千里,从白山黑水奔赴水乡建湖。5年间,她打造出国家级绿色工厂。她就是“盐城市劳动模范”、江苏悦阳光伏总经理刘波。
跨越千里,“五个当年”彰显奔跑力。2019年6月,刘波受命筹建悦阳光伏。七八月江淮高温多雨阻碍施工,刘波集思广益采用分级排水法保障进度,仅4个多月首条组件生产线投产,创造“五个当年”的悦阳速度。2021年二期扩产迅速满产,2024年公司开票超30亿元、入库超2000万元。刘波还积极招商,引入7家产业链企业,助力新能源成建湖主导产业,为盐城光伏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出力。
科技破局,“七项荣誉”彰显创新力。悦阳公司荣誉室里,7项国家级荣誉熠熠生辉,省级、市级荣誉众多。随着企业扩张,刘波聚焦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3%。与西湖大学王睿博士团队合作提升电池转化效率,推出多款新技术产品。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从生产到管理全面升级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
理念领航,“三项行动”彰显凝聚力。刘波秉持“忠诚、主动、严谨、高效”理念,开展思想引领、民主管理、以技提薪“三项行动”,公司工会获 2022年度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公司常态化开展“专项提案”活动,定期举办赛事丰富职工生活。通过“技术等级+”协商机制,让职工技术与薪酬挂钩,2024年10名一线职工获评助理工程师,人均工资同比上涨16%。
葛玉梅: 深耕广电路 奋斗绽芳华
江苏有线建湖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葛玉梅,2019年获“盐城市劳动模范”称号。从业17年来,她从基层一路成长为掌舵人,始终秉持“归零心态”,不断开拓进取。
做精打细算的“当家人”。葛玉梅深知降本增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她主导财务管理改革,优化会计核算体系,完成109个固投项目分类管理,让应收账款回款率提升18%。创新构建“收支两条线”动态监控机制,每年节省超100万元运营成本。在工程建设中推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2021~2024年公司项目业绩翻两番。
做服务为民的“实干家”。2024年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攻坚时,面对技术人员短缺、施工环境复杂等难题,葛玉梅发挥“塘河竞帆”党建品牌作用,组建跨部门突击队。经半年奋战,实现全域覆盖,节省30万元技术服务费,智慧广电服务惠及建湖乡村,村民尽享数字化便捷。
做职工信赖的“贴心人”。身为工会主席,葛玉梅构建“三必访”机制。推动职工体检全覆盖,打造“四季关怀”等服务品牌,实施“扬帆赋能行动”助力青年骨干成长,团队荣获2024年度江苏有线科技创新一等奖。
徐扬键: 走出乡村振兴新“稻”路
在广袤田野上,一位95后青年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新时代的“稻香故事”。他是江苏正清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扬键,先后荣获“全国十大超级新农人”“江苏省新农人典型”“盐城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返乡创业,筑梦田野。徐扬键是一名“农二代”,童年时代是跟着父亲在稻田边、农机旁度过的。大学毕业后,他决定回到家乡颜单镇创业,在任杨村新建10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创办正清米业,从最初600吨的产能起步,发展成为如今5000吨的智能化规模。
躬身稻作,培育好米。徐扬键精选优质稻种,打造“建湖大米”品牌,2022年规划生态种植基地,2023年推出“正清有机米”品牌。引进日本低温精米加工设备,实现“一粒种到一粒米”的全程可追溯。如今,正清米业产品已进驻长三角主要城市商超,线上线下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联农带农,助推共富。他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216户小农户共同发展。通过提供“耕种管收烘”全程托管服务,实现服务面积94308亩次。建立综合农事服务体系,年服务收入达505万元。
数字赋能,驱动转型。大力推动“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建设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实现田间管理数字化监控;开发电商销售平台,让建湖大米直达消费者餐桌;运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数字稻作”模式已成为我县农业转型升级的样板。
袁明伟:承工匠精神 立行业标杆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精准且生动地概括了袁明伟的职业生涯轨迹。现任江苏海达管件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主管的他,凭借专注执着、创新精神与传承热忱,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先后荣获“盐城市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江苏工匠”“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发表多篇技术论文,多项课题获奖,6项创新发明获国家专利 。
革新标范,奠定行业进阶基石。过去,江苏海达管件集团受困于传统“实心”模具锻压工艺,原材料浪费惊人,成本飙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毫无优势。面对传统“实心”模具生产工艺的困境,袁明伟迎难而上,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最终研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锻制带孔管件和钢制法兰模具新产品。这些创新成果不仅降低了原材料浪费,节约了生产成本,还显著提升了产品竞争力。该工艺的问世,引起同行业的高度关注,并得到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专家组的认可。此后,袁明伟多次在业内会议分享经验,推动新工艺广泛应用。他还深度参与13项国家标准修订,如《锻制承插焊和螺纹管件》GB/T14383-2008等,为提升产品质量、规范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攻坚创举,解锁技术突破密码。袁明伟深耕技术领域,执着创新,攻克诸多关键工艺难题。在油田机械加工中,公司大直径薄壁盘类零件加工困难重重,尺寸差异大、厚度薄、孔深长,导致平面度超差、厚度不均、内孔变形,且加工效率低、刀具损耗大、废品率高。袁明伟带领技术骨干直击夹紧和切削力致工件变形的核心问题,通过改进装夹方法、设计专用夹具、优化刀具参数及车削参数,成功解决薄壁件加工难题,为企业节电37.6万元,年创收益630多万元,工作效率提高45%。管座加工50°双边斜面时,传统工艺装夹耗时久、定位误差大、效率低。袁明伟团队经上百次实验,创新采用分体模一次加工成型法,装夹便捷,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400多万元。他积极参与技术交流,分享经验,推广新模具,其技术方案因科学实用被同行广泛采纳,推动行业技术革新。
匠心传承,培育技能人才方阵。随着企业向高端、智能转型升级,技能人才成为关键。袁明伟自身钻研业务、紧跟前沿,还高度重视员工技能提升。他积极组织岗位技能培训,毫无保留地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艺,以师带徒弘扬工匠精神。精心制定技能提升计划,定期授课并亲编教材,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实用教学资料,助力员工高效掌握技能。在他悉心培养下,超60%员工获高级工证书,8%达技师水平。这些员工岗位表现优异,在各级技能大赛屡获佳绩。袁明伟还投身对外技术交流与培训,所训学员在技能大赛表现出色,近年有36人获高级工资格,16人取得技师资格证书。此外,他还多次参加各种论坛活动,发表论文,分享经验和心得,促进了全行业知识技术交流共享,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吴成喜: 以实干勇攀杯壶领域高峰
“做精品杯壶,创民族品牌”,是江苏那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吴成喜的梦想。他凭借实干家的魄力带领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先后荣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盐城市劳动模范”称号。
创新求变,锻造民族品牌。吴成喜秉持“只做精品、不断创新”理念,力推企业向智造转型。2016年公司投产后,他带领团队耗时两年攻克难题,研发出玻璃杯自动封口机,填补国内空白。在其主导下,公司揽获38项专利,跻身“四星企业”,2024年业绩亮眼,销售额达3.56亿元,纳税4416万元,带动500余人就业,成为区域经济标杆。
党建领航,凝聚发展合力。吴成喜将党建与企业经营深度融合。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车间”活动,设宣传区定期宣讲,借事迹榜样激发正能量。牵头制定员工守则,融入管理理念。通过运动会等活动增强员工归属感,企业呈现良好风貌,党支部屡获先进 。
以人为本,构筑幸福家园。吴成喜践行“用心服务员工”承诺,营造温情企业生态。他主导建成职工大礼堂等设施,设女职工服务站与爱心托管班,创办茶餐厅、爱心超市。针对困难职工,成立基金会帮扶,累计救助200余户家庭,让员工尽享家的温暖。
奉献社会,彰显担当风采。吴成喜坚信企业应反哺社会,常态化开展慰问敬老院、捐助灾区、关爱消防官兵等公益活动。担任县慈善总会理事时,个人捐赠超百万。还依托企业发起“精品杯壶进校园”计划,惠及偏远地区师生,其善举为企业赢得“江苏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
滕本登: 激情永在 奋斗无悔
作为“盐城市劳动模范”,江苏玉人服装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滕本登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带领企业从濒临倒闭的乡镇小厂发展成为年纳税超千万的行业标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迎难而上,书写创业传奇。1980年,滕本登接手创办公社服装厂,他带领职工跑市场、学技术,1988年通过与军工企业合作实现突破。1997年进入警服生产领域,2000年企业改制后迎来快速发展期。40多年来,他带领企业累计纳税7亿元,企业跻身“全国服装百强”。
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企业办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他创新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生产线”等活动,将党支部从3人发展到43人,实现“一个党员一面旗”的示范效应。在他的带领下,企业先后荣获国家驰名商标、江苏省名牌产品等称号,成为党建引领企业发展的典范。
心系群众,践行责任担当。滕本登始终牢记为民宗旨,在私营企业中率先实现“五险一金”全覆盖,设立残疾人爱心岗位和特别救助基金,每年发放工资福利7000余万元。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累计捐赠超千万元用于助学、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永葆本色,续写奋斗篇章。虽已年过七旬,滕本登仍保持着创业时的激情。他说:“作为党员,就要时刻以党章党规为镜,以职工期待为尺。”如今,他正带领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用实际行动践行“激情永在,奋斗无悔”的人生誓言。
阮瑞勇: 匠心追梦液压行业
在建湖这片创业热土上,江苏国瑞液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阮瑞勇,与液压机械相伴近40载。从青春小伙到白发长者,他倾尽全力投入液压技术研发创新,把乡镇小厂发展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荣获“盐城市劳动模范”称号。
逐梦液压,勇启创业征程。1986年,改革开放浪潮中,年轻的阮瑞勇敏锐捕捉到液压行业商机,怀揣“产业报国”梦投身创业。那时,厂房简陋破旧,设备陈旧落后。但他毫无惧色,带着技术团队扎根车间,从基础套管头做起。他深知做实业需专注坚持,常说液压行业如马拉松,比的是耐力。靠着这股韧劲,国瑞液压在激烈竞争中崛起。如今旗下有上海国瑞液压科技等子公司,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
创新领航,雕琢品质实力。走进国瑞液压智能化车间,生产线高效运转。阮瑞勇对设备性能熟稔于心,引进德国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精度达微米级,自主研发的装配线效率提升3倍。在研发上,为攻克技术难题,他常与技术人员熬夜奋战。在大家努力下,国瑞液压突破12项关键技术,“高可靠性液压动力单元”填补国内空白。
担当致远,践行社会责任。阮瑞勇积极参与“万企联万村”,利用企业资源,带动12个村集体增收。创办“国瑞工匠学院”,为行业培养技术人才。在他推动下,企业每年拿出6%利润投入研发。如今,年过六旬的他依旧干劲十足,谋划国际化布局,计划在越南、印尼建立服务中心,开拓欧美高端市场,立志让中国制造的液压装备闪耀世界舞台,践行产业报国初心。
曹流: 坚守29载擦亮平安底色
他扎根水乡,用最质朴的忠诚,奋斗在保民平安的路上;他坚守“藏蓝”之志,筑牢社会平安稳定坚实防线。他就是建湖县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大队教导员曹流。他从警29年,近23年扎根上冈中队,被表彰为“盐城市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二等功3次。
无畏“战警”,一警多能护平安。刚到上冈中队时,一次值勤中,曹流发现可疑摩托车,拦车盘查时嫌疑人弃车逃窜,他和同事奋力追击,最终将其擒获。经审查,这两人是刚作案后逃窜至此。受此启发,他推动上冈中队从单警种“既管交通又管治安”,发展到“所队融合”,让中队成为守护平安的坚固防线。
担当“暖警”,心怀大爱赢民心。曹流始终关心百姓生活。吴某常年与奶奶相依为命。曹流和中队民警一路资助他完成学业。吴某工作成家后,专门到中队表达感激。2022年担任教导员后,曹流组织多项帮扶活动,两年帮扶57人次,荣获“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称号。
赤诚“严警”,奉献热忱润警营。曹流完善更新原《上冈规范》,将其作为新警入队第一课。他主导的党建品牌被评为省级创新项目,所在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在交通管理上,他以日常工作的点滴进步,推动交通安全形势大幅改善,辖区事故数量连续3年同比降幅超30%,死亡人数连续6年下降。担任教导员后,他积极推动隐患整改,实现全县交通事故总警情连续两年下降。
李志芬: 谱写淮剧传承当代新篇
自1996年踏入淮剧领域,李志芬便开启了超20载的艺术征程。凭借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她成长为备受赞誉的优秀演员,省、市、县先进表彰及媒体报道见证了她的付出。
深耕技艺,铸就舞台风华。李志芬积极参与业务培训,深入钻研淮剧历史,汲取多元艺术精华融入表演,形成独特风格。她塑造的舞台形象栩栩如生,《剃头匠与理发师》中,女扮男装的潇洒与女装时的温婉无缝衔接;《烽火同心》里乔三姑敢爱敢恨;《芦荻知秋》中林岚知性洋气;《阳光县长》中英子泼辣豪爽……她甘愿在《谷家大事》中担任B角助力青年演员。凭借《买房卖房》《喜鹊》,两获省“五星工程奖”,成为淮剧界中流砥柱。
传承火种,播撒淮剧希望。工作之余,李志芬主动挑起培养青年演员的重担。经她指导,4名青年演员在戏曲比赛中崭露头角,1人获省戏剧红梅奖“入围奖”。她还积极投身“送戏下乡”,将淮剧魅力带到乡村。走进校园课堂,让淮剧在孩子心中扎根,深受师生喜爱。
荣耀加身,续写淮剧新篇。多年坚守,李志芬收获诸多荣誉。她晋升为一级演员,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担任省十三届、十四届党代表。荣获第五届和第六届江苏省淮剧节“优秀表演奖”、第五届江苏省“戏剧红梅奖”银奖,获评江苏省群众文化“百千万”工程优秀文艺骨干、“盐城市劳动模范”、市“三八”红旗手等。作为非遗传承人,她深感责任重大,将继续为淮剧在新时代绽放光芒而努力。
颜红华: 情系阳光教育 爱筑成长乐园
“他是一个爱教育、懂教育、精管理、特勤奋的好校长!”这是广大教师和家长对颜红华的评价。作为县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他以满腔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教书育人的新篇章。
知责于心,甘做教育追梦人。颜红华扎根教学一线30余年,主持江苏省“十四五”立项课题和盐城市教育专项课题,《生活作文》荣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主编《生活作文教学实践研究》,在《江苏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论文30余篇。
履责于行,勇做学校领航人。作为一小教育集团负责人,颜红华把“勤、细、严、新”融入集团发展中,带领集团领导班子构建阳光教育体系。实施“三亮三有”行动,依托“三尖”工程建强教师队伍,60多名教师荣获省市县名师称号,240多人在各级各类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学校阳光教师团队获“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担责于身,乐做师生引路人。开展“温馨6+1”关爱工作,构建“向光生长”阳光文化育人体系,开发“四生”特色课程,开展39个种类阳光社团活动。《打破“两张皮”,深度提升作业育人质量》案例入选省“双减”工作优秀实践案例,并在全省推广。2000多名学生在全国、省、市、县级各类大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