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三面溪水潺潺,四周绿荫环绕。从空中俯瞰九龙口镇收成村,古色古香的老街与错落有致的新房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一幅韵味悠长的水乡风情画卷。这座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朴村落,在春日的照耀下焕发出全新景象。
漫步村中,脚下是蜿蜒的石板路,眼前是斑驳的老城墙。村口一块石碑清晰记载,这里曾是汉代“盐渎”立县后的首次建城之地,初名“首城”,后人称其为“收成”。近年来,当地政府整合各方资源,精心修复改造了收成老街、老唐槐、东海王墓等珍贵历史遗存,使里下河老街的历史风貌得以重现。偶有车辆驶过,打破古村的静谧。
穿过垂柳掩映的长廊,一座座新式民居跃然眼前。白墙素雅、黛瓦庄重,描绘出现代乡村的崭新风貌。一栋二层住宅小楼前,摄影团队正在拍摄宣传短片。打开镜头,按动快门,小桥流水、充满诗意的水乡景致便在此定格。屋里的老人热情介绍,过去他们住在周边的8个自然村,如今通过政府统筹规划,融入了设有299户人家的新型社区,路灯、绿化、污水管网一应俱全,环境干净又舒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村民们傍水而居,条件便利,房前屋后都种上了绿油油的蔬菜。三月是青菜收获的季节,村民在门前支起一口大锅,将鲜嫩的青菜洗净后,焯水、蒸煮、晾晒,一气呵成。经过风干的青菜变为细细的条状,便成了当地人口口相传的“菜干子”。无论是炖汤还是清炒,放上一把,就能将春天的味道留存一年。
春日的午后,阳光暖暖地洒在院子里。楼上传来淮剧的浅吟低唱,楼下是英语单词的背诵声。为了专心备战即将到来的升学考试,在盐城市区上学的小姑娘特意回到了家乡。她说:“外面的世界很大,家乡的风景很美,这些都值得为之努力奋斗。”朴实的话语,令人心生温暖。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心怀热爱的年轻人回到这里,接续书写千年水乡的崭新篇章。
良好的人居环境,既是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乡村建设,并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列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在刷新乡村“颜值”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肯定当前成绩,也要正视存在问题。例如,一些地方忽视城乡差异,简单套用城市标准,导致乡村特色丧失,游客体验大打折扣;再如,一些地方在推进环境整治工作时,没有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引起群众反感。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九龙口镇收成村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当地修复古街不拆旧韵,让历史的痕迹得以保留,让古老的建筑继续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改造新居不丢底色,让现代的便利与传统的韵味融合,让村民们既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又不失去对家乡的归属感。
改厕治污看似琐碎,实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小事”。收成村多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硬化道路达10500米,并建成集中(分散)式污水处理等一系列设施。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背后,是对民生诉求的精准回应。村庄不仅拥有了亮丽的颜值,更增添了独特的气质。
美丽乡村,扮靓美丽盐城新图景。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我们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精心谋划。一方面要改善公共空间,让乡村的每一处角落都整洁有序;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特色,挖掘乡村独有的文化和自然景观,实现从“一片美”到“处处美”的转变。在优化人居环境的同时,要注重涵养文明乡风,让文明之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使乡村不仅环境美,人心更美,实现从“一时美”到“持续美”的跨越。还要坚持生态理念,守护好乡村的绿水青山,注重产业振兴,让金山银山在乡村落地生根。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关键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生态红利得以持续释放,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加充足,真正重塑人们心中那份“向往的生活”。
殷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