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3月14日,沿河镇淮剧研习社内,非遗传承人正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进行远程教学。这一生动场景,正是我县创新构建需求导向型社区教育体系的体现。江苏开放大学社会教育处处长张璇评价:“建湖模式有效破解了基层教育供需错配难题,为全省社区教育改革提供了创新范式。”
近年来,县教育局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品牌培育,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全省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建湖方案”。
创新机制激活发展动能。我县创新构建“县——镇——村”三级社区教育联动网络,整合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等资源,打造“15分钟学习圈”。通过推行“五独立”管理模式(独立校区、编制、法人、财务、职称),全县15个社区教育中心实现自主运营,其中68名专职人员、125万元财政拨款及多元化社会资金保障了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创“专职+兼职+志愿者”师资库,吸纳500余名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等加入,开发“线上微课+线下实践”融合课程,年服务居民超10万人次。
精准施策破解民生痛点。针对基层教育供需错配难题,我县建立“双向需求清单”机制,精准对接居民就业创业、文化养老等需求,开设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微课程”,培育“银龄学堂”“亲子共读”等品牌项目,形成“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的生动实践。颜单镇社区教育中心打造“15分钟学习圈”,上冈镇社区教育中心升级老年学校,展现出教育蓬勃生机。
特色发展彰显文化底蕴。我县深挖地方文化资源,按照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社区居民活动中心、老年教育学习中心、校外教育辅导中心、地方文化传承中心“五大中心”功能定位,打造“一镇一品”特色矩阵。淮剧传承、非遗剪纸等6个基层教育联盟共同体,累计开展红色游学、非遗展演等活动300余场。沿河镇淮剧社团自编自导70余部剧目,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双赢。2023年,我县3个项目获评省级特色品牌,数量居全市首位。
数智赋能描绘发展蓝图。在县“135”攻坚行动中,计划年内实现学习型社区覆盖率90%、数字化学习终端85%覆盖目标,重点推进“社区教育+”产业融合模式。通过实施师资能力提升工程,培养AI培训师、智慧养老导师等新型教育人才,开发《湿地养生》《非遗技艺》等本土课程。依托“江苏学习在线”平台,构建学分银行体系,力争注册率突破45%。当前正全力争创全国学习型网络城市建设试点,打造苏北社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标杆。
“我们将以‘人民至上’理念为指引,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内生动力,用技术赋能重塑教育形态,让社区教育真正成为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工程。”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朱成林 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