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详情

家乡的变化

建湖日报数字报 2024-02-01

吴文怀口述 于凤阳整理

我是九龙口镇收成村人,已年逾古稀。每每翻开脑海中“家乡”这本志书,“变化”总会跃升为主题词,并贯穿整篇章节。

村庄位于扬州、淮安、盐城三市相接处的射阳湖东畔,蔷薇河与戛粮河在此交汇。从现在来看,这个村的位置显得有点偏,但你也许想不到,犄角旮旯里的它,却深藏着2000多年厚重的汉唐文化。

清·光绪《淮安府志》《盐城县志》以及《盐城市志》《盐城史话》等史料记载,“收成”是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初设置的“盐渎县首城”,三国时废置,晋武帝二年复立,晋安帝时更名为“盐渎县”。其间,从遗留的物件及碑文来看,唐代应为发展的鼎盛时期。至今,这里庄南的“五港分流”“凤凰池沼”“青龙桥畔”“古院钟声”和“烟锁绿槐”、庄中的“双桥对峙”及庄西的“滨湖书室”和“渔火星星”等“汉唐八景”,在一方百姓中还耳熟能详。

据考证,“首城”及前堡、后堡等一片繁华均毁于宋末元初10多次泛滥的洪水,洪水活生生地把一座城“洗”成一个小村庄。县城被冲毁,海滩东移。朝廷为加强对盐税的管控,将县城东移90里,定名为“盐城县”,脚下昔日的“首城”改称“收城”。后当地百姓把“城”字的提土旁去掉,成为显示庄稼收获丰欠的“收成”,一直沿用到今。

收成村是里下河典型的瀉湖型湿地的一部分,地势低洼,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随着国家发展,这些年不断拓宽河道,增高堆堤,建节制闸等,如今的水利网络可确保旱涝无忧。

村子原来一直没有轮船航道,也没有汽车公路。1964年,在村庄东南,开挖了一条宽阔的越河,替代穿庄而过的“肠梗阻”夹河,既提高了抗旱排涝调水的能力,也增强了水上运输的活力。几乎在同时,越河上建起了宽阔的水泥大拱桥——东风桥,接着在桥西河南岸建起了轮船码头,阜宁至宝应的客轮在此停靠,县内也开通了沙庄(现淮剧小镇)经此至县城的班船。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村里逐步有了通行汽车的砖渣路、水泥路,直至眼下的沥青路。如今,乡村公路可谓四通八达。特别令人高兴的是,贯穿村境的两条公路还被纳入市旅游2号线网络。农村公交车每天4班,从九龙口风景区出发,经我村直达县城公交站、高铁站。

庄南越河北的乡村大舞台、大广场正常举办多种文娱活动、文艺演出,淮剧团、舞蹈队经常前来表演联欢。跳广场舞的男男女女也兴致盎然,互帮互学。欢快的音乐,优美的舞姿,映射出一方百姓满满的幸福感。桥北的灯光球场上,喜欢篮球的人有开展半篮比赛的、学走三步的、练习投篮的……

古色古香的老街、粉墙黛瓦的新区、整齐划一的路灯,人居环境越来越美,一幅新农村美景展现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