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深耕”粮田沃土 拥抱金山银山
——传统农业镇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高作实践
杨锡浪 裴迅 张广亚 杨牧之
图为高作镇稻虾轮作基地。赵小青 摄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两年,高作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持续发展方向路径,奋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奏响了走向全面乡村振兴的田园华章。
广袤江淮平原,水网稠密,湖荡相连,耕地资源丰富,是当之无愧的江苏粮仓。其中盐城市域内,里下河农区与沿海农区、渠北农区三大农区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超140亿斤,约占全省五分之一,超过浙江全省,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这样有着厚实基础的传统农区和全国农村一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环境脏乱差、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集体经济薄弱等困境。传统农业镇村振兴发展的突破口在何处?各地都在积极实践、探索路径、寻找答案。众多突围者中,高作镇一个名为高群的传统村有几组数据引人关注:
——15万元到70万元。2017年,该村还是典型的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到15万元;2021年,一跃超过70万元。
——200万元到950万元。2017年,村集体资产只有200万元;2021年,全村资产近千万元,净资产832万元。
——2.1万元到3万元。201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2.1万元,贫困户135人;2021年,村民收入超3万元,贫困户全部脱贫摘牌并向富裕进发。
高群村从“后进”到“后劲”的成功蝶变,只是高作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镇里还有季墩、合兴、卞港等一批传统农业村,都实现了富民强村华丽转身。成效因何而生,脉动源自何处,经验能否复制?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近日前往高作镇进行详细走访调查。
一、困局中的精准破局:土地盘活,全盘皆活
高作镇地处建湖县西北部的内陆腹地,户籍人口3.5万,下辖15个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10.4万亩,耕地6.4万亩。与其他传统产粮区相似,近些年高作也遭遇了农业发展的多重困境。“田难种”。全镇农田总面积大,良田占比高,但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零碎散落,一般每户3到5块,田块0.5到2亩不等。用当地农民顺口溜描述,“村庄连村庄,沟塘夹中央。农机难进出,打粮不满仓。”分散式生产带来耕作困难、效率低下、抵御风险能力弱等局限,呈现的依然是“小农经济”特点。“没人种”。全镇劳动力人口不断向外转移,留守农村的只有老人儿童。常住人口中5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64%,学龄儿童占10%。农忙季节,各村农田里只有老年人、妇女劳作在生产一线,严重缺乏生机活力。“收入低”。稻麦是高作农民的主业,加之田标不高导致的低产出,地里收入远远低于大家的期望值,最低潮时,高群村土地流转价每亩700元都没人要,“种地不赚钱”成为公认事实。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2018年4月,总书记对“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作了重要批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这一重要批示精神,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发出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力策应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总书记关于农村改革重要讲话、批示以及中央相关部委出台的政策,像一缕春风吹遍华夏大地,也吹醒了在推进乡村振兴上陷入工作困局的高作镇党政班子每一个成员。在总书记重要讲话、批示精神指引下,他们逐渐明晰了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向:土地从来都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无论是农业发展、环境整治,还是美丽乡村建设,都离不开充足的土地保障。从土地出发,做足土地文章,进而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就能最终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从2020年春开始,高作镇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在全国率先破题,2021年1月,获自然资源部批准首批国家试点,2022年5月,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批。
综合整治,渗溢土地扩大“资产盘”。在镇政府会议室,调研组看到两块地图,一块是分布散乱的民居、大小不一的零散田块,另一块是成方成块、可以机械化作业的大田块,鲜明对比让调研组一眼就辨别出综合整治前后的差别。分管同志介绍,通过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小水渠小田埂、废沟废塘等边角散地实施土地复垦,净增渗溢土地达到了8.5%。每平整100亩土地,能产生5到10亩的耕地渗溢,全镇9.7万亩土地,预计可以净增耕地6000亩以上,不仅为耕地红线加上了“保险”,节余用地指标带来的资金更是有力支撑了镇村经济发展。比如,季墩村将1043亩溢出土地作为集体留用地,即便新整理肥力不高的土地,每年依然收入土地租金70多万元,有力壮大了村集体发展。
连块成片,提标建设造就“高产田”。高作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建制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形成了西南片区、东北片区两个2.5万亩的单元项目区。项目区内高标准单元田成方成块、硬质道路纵横交错、防渗水渠连片成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通过整治,全镇年均实现粮食增产约180万斤,去年农民的种粮收入增加256万元。“道路变好了,田亩变大块了,机械化程度高了,给大伙带来了方便。”这是村里群众的普遍反映。
激活股权,土地流转打开“致富门”。结合农房改善,大力实施散乱民居集中化、零散田块大田化整治,广大农户承包经营权股权化流转意愿明显增强。高作镇顺应群众土地流转意愿,在全镇15个村全部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积极鼓励农户承包田亩数字化入股,同时针对面积不符、私下流转、低效合同、提水养殖等田块情况,在县纪委监委的土地核查问题清单销号台,集中曝光、限期销号,确保群众享受每亩850元的保底分红。截至目前,全镇已流转至村集体土地15000余亩。大面积土地流转催生规模化种植,以稻虾共作为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种养叠加效益大幅提升,更有投资者接连前来发展乡村旅游,农旅融合加快发展。当地农民在享受股权分红的同时,也加快从农业分化到二、三产业就业,实现了增收致富。
二、大势中的乘风起势:集体领办,合力共赢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今天的高作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业镇,去年全镇2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开票销售12亿元,再生纸、电光源、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有效带动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但高作镇班子认识非常一致,“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个传统农业镇,推动农业丰产丰收,抓好农民致富增收,是一个经济课题,更是一项政治考题。
长期以来,在不适合或无法走上工业化路径的传统农区,在强化稻麦粮食生产主业主责,承担好粮食安全重任的同时,选择发展什么样的加层产业,实实在在鼓起农民的“钱袋子”,更好支撑乡村振兴发展?这方面,高作镇走出了一条稻虾共作种养叠加新路。季墩村的干部向调研组介绍,他们村出了3000亩地,三个村共凑成一万亩,搞稻虾共作项目,去年亩均产水稻550公斤、龙虾260斤,每亩收益能超过2000块。该村干部又补充介绍说,“今年换了新技术,一稻养三虾,一定能赚更多。”通过大力发展稻虾共作主业,高作镇西南片区的季墩、合兴、卞港等多个村先后由弱变强,大步走上强村富民振兴发展之路。
党委统筹。随着季墩、合兴、卞港三个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推进,特别是散乱民居宅基地复垦和农房改善的实施,广大农户纷纷主动将自家的承包地流转给集体,高作镇打破各自为战、分散发展的传统思维,抢抓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契机,顺势而为成立功能型党组织“西南片区党委”,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大力引进并在三村推广稻虾共作立体种养模式,稳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片区党委注重发挥监委主任优势,建立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制度,搭建村(居)监委主任与基层群众的“连心桥”,既及时向群众传达上级部署,又及时处置群众反映诉求,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提供坚强保障。
支部带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鉴于普通农户对新颖种养模式的接受度和规模经营投入风险的承受度不一,高作在统筹村级力量资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全部16个村支部实施分片包干,每村成立4-5人的项目组,在西南片区领办1个“百亩示范方”稻虾共作项目,以此示范带动培育更多主体加盟稻虾共作生产,实现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目前,各村的项目组成员达81人,项目亩均收益超过2000元,不仅带动每名成员增收4万元,溢出收益还向村民普惠制分红。
农户跟进。村集体示范,干部带头赚钱,让原先不敢尝试种养的村民动了心。高作乘势而为,广泛宣传稻虾共作立体种养模式,积极引导敢于接受新事物、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的农民参与稻虾共作立体种养,实现增收致富。据了解,在党委统筹和支部带动之下,全镇跟进从事稻虾共作立体种养的农户已100多户,形成千亩稻虾共作示范区6个,更催生了军曼、春源、润谷等一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种养主体,春源合作社养殖四季龙虾、繁育虾苗,亩均收益达12000元。
三、激流中的摸石过河:串珠成链,利益联结
一段时间,高作镇村土地加速流转,但由于农田基础设施标准低,普通大户得到经营权后,既要投资基础设施改造,又要投资农业生产,还要投资市场营销,有限的资本三下五去二就捉襟见肘,最终都因效益低下或赔本而败北,更有因讨不回基础设施巨额投入而陷入官事纠纷的现象。稻虾共作项目启动后,高作镇班子成员一直在思考,如何在镇级层面把瓶颈打通,成立一个服务主体参与进来,承担起稻虾共作前期基础设施的硬性投入、中期生产资料的保底价供应和后期市场营销对接的职能,让种养主体轻装上阵,更加专注于生产环节,进而提高种养成功率。
基于发展所需,2020年,高作镇决定依托建湖县新农投公司,将其二级子公司——高作万玉公司,从原先融资平台转为实体化运营,按照“党支部+农业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全镇一盘棋、工作一条线、管理一张网,全程参与到稻虾共作产业化发展中来。高作镇负责同志直言,万玉公司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兼具公益属性和市场特性,服务对象就是“三农”。公司运作之初没有固定模式可寻,好似摸着石头过河,镇纪委及时跟进,严格落实县纪委的重大项目派驻监督制度精神,明确专人专职服务项目帮办、为企服务,协调解决相关矛盾,经过3年的实践,万玉公司这个新业态公司如同一根粗硕的绳索,成功把流转农民、大户等种养主体、村集体像竹排一样捆绑起来,特别是后期逐步形成的制度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包括公司自身在内的各方共享发展红利,走出一条农村基于土地流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最大责任留给自己。万玉公司运营上不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在资金平衡的提前下,但凡上级没有资金安排、本级财政又无法列支、实际工作上又必须做的,万玉都是实施主体。这三年,万玉公司坚持稳中求进,做到“稳”字当头,“进”得其法,持续强化乡村振兴服务,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壮大综合实力,总资产达8200万元,实现营收3300万元。“大河有水小河满。”公司先后投入资金达2000万元,承担智慧无人农场、大棚果蔬、大米加工等7个农业项目,为“三农”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最大效益回报农业。高作特色农业起步前期,农户们对集体推广项目总是持观望态度。作为镇属农业发展龙头,万玉公司介入项目后,除与江苏银宝集团、建湖新农投公司等大型农投企业进行合作,投入3350万元对17000亩普通农田进行提标升级改造,还按照稻虾共作叠加发展要求,投入1400万元对3000亩农田进行设施化建设,为稻虾共作规模稳健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在稻虾共作项目发展上,万玉公司对种养主体实施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考核分配的“四统一”管理模式。短短2年时间,万玉已聚合广大农户建成2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和1.3万亩稻虾共作示范基地,成为全省最大的标准化稻虾综合种养基地。
最大价值奉献农村。除了促进农民增收、助力农业发展,万玉公司还积极参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大力推进农房改善,整治重塑乡村环境,对村庄河道、道路、绿化、垃圾和公共设施实行“五位一体”的综合管护,疏浚河道95公里,修建道路21.4公里,造林1.2万株,清理垃圾5475吨,成功打造8个美丽田园乡村试点村庄;整合集聚资源要素,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启动小王庄先锋馆建设,将“建湖龙虾村”“龙虾学堂”“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军曼火鸡”等生态农业、红色阵地、休闲景点串点成线,真正让乡村颜值“靓”起来、人气“旺”起来、财富“聚”起来。目前,全镇15个村已有季墩、合兴等5个村实现集体积累超1000万元。
最大利益惠及农民。万玉公司按照“资源集中、抱团作战、抵御风险”原则,与全镇15个村集体成立的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合约,坚决保证农民土地流转基本保底收益,努力提高升级改造后的田亩发包收益(现在,高标准稻麦田市场发包价在1200元/亩,稻虾综合种养标准化设施田市场发包价在1600元/亩),积极创造股权分红收益,同时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化采购,合理压降农业生产成本,真正实现了土地面积、土地效益“双增”惠农。2021年,公司共整合全镇1510户9100亩农田经营权,保底支付土地流转金728万元,留足解决集体事务所需资金后,分红群众73万元,规模化市场化综合压降成本182万元,同时帮助了80多个普通农户实现就近低门槛创业,促进户均增收1500元。
四、丰收中的多彩画卷:扮美田园,留下乡愁
乡村的魅力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更体现于文化特色。如果一个地区出现独特的乡土文化,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味道,搞休闲旅游、招引项目人才也更有优势。高作镇坚持内外兼修、塑形铸魂,既重视农房、农田、河道、道路、绿化等硬件建设,又注重挖掘继承优秀的乡土文化,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走好文化振兴之路。调研组实地考察了高作部分乡村和新型社区,感到经历农房改善、“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后,村庄干净整洁,田野变绿变美,更感受到了以淮剧、杂技为代表的地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乡风的交相辉映。
住有所居更要住有宜居。高作镇把农房改善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工程,一是按照“鼓励进城、引导入镇、尊重留村”原则,进行农房改善6300多户,接近全镇总户数一半。二是把“住得舒心”课题研究透,在规划设计上,不让村民离开熟悉了一辈子的农村生活,注重保留乡村风情,又致力城市品质,让他们像城里人那样住上好房子。三是强化农房改善的全过程监督,县纪委监委组织农业农村、住建、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作风问题周会诊”机制,对新型社区拆、建、分房全过程监督,确保了这项惠民工程的公开公平公正。调研组参观的“光明人家”新型社区,二期建成交房后共安置近千户居民,依河枕水的一排排粉墙黛瓦小楼交错掩映,俨然是一幅经典的苏北田园风光图。
老有所养更要老有颐养。乡村老人笑脸就是幸福生活最好的检验。针对老龄人口已经成为主体人群的实际,高作镇投资4000万元,规划建设占地56亩的康养社区,主要安置托底型、保障型、公益型三类群体,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住房需求。一期282套安置房主体已全部竣工,正按计划分房。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群众自愿的原则,高作镇依托镇卫生院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型养老新模式,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专业便利的诊疗护理服务,努力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更高品质养老生活升级。
乡有所治更要乡有善治。美丽乡村要光鲜亮丽的“面子”,也要乡风文明、平安和谐的“里子”。农民群众离开村落到社区集中居住,生活方式随之改变,磨合纠纷再所难免。镇里特别制定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制度,通过“淮(剧)杂(技)广场”“小板凳议事会”等干群沟通形式,积极推行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制度,有效弥补了政务服务不足。各村里都把乡风文明作为重点来抓,建立“村规民约”,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推向纵深,讲好自家故事,传播农耕文化,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
今日的高作乡村,交相掩映的蓝天、碧水、白墙、黛瓦,仿若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画卷。透过高作镇“盘活土地、集体领办、利益联结、扮美田园”的乡村路径和成效,可以看到未来一种美丽镇村的雏形:以“社区+片区”为架构,人口在新社区集中居住生活,改造升级后的高标准农田进行片区化管理,特色产业得到统一规划布局,形成农村新的居住生活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特色产业格局;以“平台+股东”为链接,乡镇平台公司联合社会资本、对接市场需求、服务村级集体、辐射从业农户,群众拥有稳定的土地分红和变量的效益分红、务工增收等多重收益,实现村民、集体、公司“三赢”局面;以“保护+利用”为内核,综合整治生活环境,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弘扬特色文化,让村庄更加干净整洁、充满温度、各具特色、富有气质;以“党建+治理”为基石,坚持把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龙头,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同频共振,村干部能干事、善治理,群众就像“石榴籽”一样聚在党组织周围,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高作镇的实践探索,有力证明了“深耕粮田沃土,就能拥抱金山银山”,对盐城广大镇村乃至更大范围而言,都具有示范启示意义。
“深耕”粮田沃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把握好路径方向。从本质上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通过补短板、强底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使我国发展能够持续健康、行稳致远、全面进步。高作镇乡村振兴实践中,面对碰到的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短板问题,提出以土地整治为破局点,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所涵盖并作出科学回答的内容。事实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理论指引和思想武器。因此,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沿着正确方向道路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效。
“深耕”粮田沃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做强做优特色现代农业。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但走传统分散、比较效益低下的种粮之路,显然无法诠释产业兴旺深刻内涵。在新征程上,乡村要实现更高层次共同富裕,必须基于严守耕地红线,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前提下,持续在稳粮提质、稳夏提秋、稳地提能、稳业提效方面下功夫,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富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继而拓展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乡村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让产业兴旺这个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更加名副其实。
“深耕”粮田沃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增强镇级统筹发展能力,纲举目张高效协调推进。乡镇上联城市、下接农村,综合实力强,就能够较好发挥资源集聚作用,解决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就业问题,有效满足农民群众对居住、就业、创业、教育、文化、医疗、环境等各类生产生活需求,成为撬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点。实现乡村振兴,要高度重视乡镇发展,认真研究“如何完善城镇功能、如何彰显城镇特色、如何强化城镇统筹能力”等问题,切实补缺补短补软,不断完善提升乡镇功能,在资源配置上更多地向乡镇倾斜,充分发挥乡镇承上启下作用,释放纲举目张的带动效应。
“深耕”粮田沃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各方共享融合发展红利。高作镇探索的“功能型党组织+农业公司+合作社+农户”创新路径表明,利益联结机制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帮助农民持续稳定获取分红收益的关键所在。要注重保护基层的首创精神,把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作为主线,不断创新出更多能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农带农强农新机制,扎实做好小农户、村集体与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对接,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捆绑、广大农户参与”的抱团发展模式,让现代农民与现代农业发展同进步、共成长。
“深耕”粮田沃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筑牢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任何一项事业,任何一项工作,只要党旗所指,干群就会行动所向。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高作镇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更加注重发挥功能型党组织作用,在推动村干部通过领办合作社、特色产业项目,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合法报酬,带领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大业上作出了积极探索,有力激发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活力。这启示我们,在乡村振兴大路上,必须更加坚定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大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兼顾专业功能,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这样就一定能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奋力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