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徐杰凡
东塘河是位于我县境内的省级骨干河道,南北向。此河南起盐都与建湖界河——西盐河边新河庙,向北过皮汊河,经孟家垛、古基寺,穿越黄沙港与渔深河交汇入北塘河,全长25.8公里,是我县排水、灌溉、航运的主要干道之一。
东塘河十分古老。盐城最早的县志,明万历杨志即载有此河。“东塘河,在县治西五十里,其源出鱼踪湖,通官、盐二河,流注此河至射阳湖达海。”乾隆《盐城县志》亦载有此河:“在县治西北五十里,其水……归鱼踪湖分流入射阳湖下海。”光绪《盐城县志》记载更加清楚:“东塘河,承西盐河之水自新河庙北流经芦沟河口、孟家垛、东吴庄、古基寺、盐河口等处,至大云山寺之北三里分为两支,一支西折为北塘河,一支东流一里(此河又被称作安乐港)。”折西北流入阜邑为鱼深河。
由此可见,东塘河的源头及河线四百多年来并无变化。东塘河源自何处?明末清初学者孙榘在其《被缨集》中说:“东塘河、西塘河字皆作唐,系唐时的海运之道。”此说不妥。东西塘河由来久矣。古代盐城县有著名的二塘,万历《盐城县志》记载得明明白白:“张岐塘,在县治西八十里,阔30丈,长30里,其东又名高姥塘。”这里的“塘”并非“水池”“水塘”,而解作堆、圩之意。张岐塘其实就是一条阔100米、长15公里一条有大圩的天然河道。因其位于古代的张岐里,故名张岐塘。它的东边又有一条类似的天然水道,因河旁有寺名高姥寺,所以又叫高姥塘。二塘相距十几华里,张岐塘在西,称为“西塘”,高姥塘在东,又称“东塘”。
这两个塘都是远古时代,盐城市境由澙湖成陆时相邻沙脊之间的天然水道,经过多年的发育和人工疏浚,分别成了今天的西塘河和东塘河。这两条自然水道本来确实是迂回通海的,但唐朝时海运并不发达。江南漕运主要是通过大运河的邗沟和通济渠向西北运至洛阳的。开通海上漕运是元朝及以后的事了。
另外,据笔者考证,东塘的起点在今盐都区龙冈镇的新河庙北。建湖县庆丰镇朱港村南皮汊河口南边有一古村落,村名“塘子头”,后来改称塘子大队。这里的“塘子”,即指东塘——高姥塘,因为地处塘河的开头段,所以当地人以“塘子头”命名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