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详情

实施全县“一五”计划

建湖日报数字报 2021-06-16

编制出台“一五”计划。1953年3月,县政府成立计划科,1955年10月,改为计划委员会,制定下发《建湖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草案》。主要指标有:①农业生产,粮食播种面积167.4万亩,总产量3.83亿斤;棉花播种面积3万亩,总产量84万斤;油料0.7万亩,总产量119万斤;水产品1520吨;耕牛1.3万头,生猪8.5万头;植树造林5公顷,蚕茧9.9万斤。②地方工业生产总值571.8万元;手工业总产值591.9万元。③社会商品零售额2700万元。④教育:全县在校生总数5.58万名。⑤卫生事业:县属卫生院床位55张,卫生所床位5张,妇幼保健所、站床位各1张。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1954年,县制定长期整治河圩、开挖疏浚沟河计划。1955年11月,出台《建湖县1955年至1957年小型农田水利规划》。1955年全县新开沟河44条、浮槽232条,加修圩堤200公里,总土方128万立方米;1956年新开沟河271条、浮槽889条,加修圩堤75公里,总土方466万立方米;1957年开挖沟河111条,总土方314万立方米。此外疏浚圩外河3条,即西冈河、晏荡沟和廖家沟。

加快发展农牧渔业。一是大搞积肥。1955年11月,县委发出《关于开展冬春季群众性积肥运动的指示》。1956 年,普遍掀起“沟脱壳、塘翻身”的积肥运动,全县脱壳翻身沟塘7732条,取泥肥施垩34万亩。投入罱泥、划渣农船1.9万多只,参加积肥劳力11万多人。二是选换良种。1950年,开始引进良种,逐步淘汰、更换老品种。1955年夏,县拨出3.9万元贷款分配各区,帮助调换良种。到1956年,全县80%的农田种植优良品种30多个。三是提高复种指数。试行“沤改旱”“旱改水”,一熟改两熟。到1959年,共回旱20.4万亩,占当时沤田总面积的36.68%;一熟水田推行留长再生稻、双季稻和茨菰、蒲荞、菱角等水生作物;棉田和回早田实行棉麦、绿肥套作,改进耕作制度,提高粮棉产量;1956年,组织沿荡地区和内圩低洼地区农民围垦造田,栽植防护林,种植粮棉8.7万亩。四是防治螟虫害。1956年,在水稻螟虫害发生前,使用“六六六”粉液和1605药液喷酒,用农药66万斤,防治35.7万亩。五是大量饲养生猪。1953年底生猪存栏4.8万头,1956年底7.64万头,1957年底9.19万头。

筹建发展地方工业。1956年1月,对18家碾米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公私合营。1956年,办起国营建湖电厂、建湖县农具修理厂、建湖县淀粉厂、建湖县酱醋厂、建湖县印刷厂、上冈明胶厂和轻通机械厂。1955年,实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全县近300家个体手工业作坊组织起来,成立生产合作社和生产小组,入股经营。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9105万元,是1952年的8.6倍。

推促财经贸易发展。1953年,县建立财政预算制度,工商税征收逐年增加,农业税按查田定产计税正常征收。1953年底,设立农村信用互助组37个。1955年,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112个,参社社员5.51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57%。1953年,全县有农业供销合作社基层社36个,1956年基层社及门市部160个,商品零售总额逐年攀升,1954年1362万元,1955年1891万元,1956年2037.15万元。

全面完成“一五”目标。至1957年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0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84.10万元,超计划64.10万元;粮食总产量3.85亿斤,超计划0.02亿斤;棉花总产量130万斤,超计划46万斤;副业总产值1226万元,生猪8.67万头,蚕茧10万斤,成片林96公顷;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00万元。教育、卫生、交通、邮电、财税、金融等得到较大发展。

县委党史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