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详情

尖墩突围战斗: 浴血奋战 取义成仁

建湖日报数字报 2021-01-25

1941年7月,日军对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给县境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湖军民不畏艰险,同仇敌忾,英勇抗击,在一个多月的反“扫荡”斗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发生在冈西境内的尖墩突围战,是一次短兵相接的生死搏斗。

战斗经过

尖墩突围战斗发生于1941年8月23日。当时,冈西的东、西吉庄一带是盐城县西北行署和十四区区署的主要活动区域,另驻有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三营一部,党政军三位一体,密切配合,抗日工作开展得十分出色,但也引起了日伪军的仇视和关注。8月22日傍晚,西北行署得知敌人要来“扫荡”的情报,立即召开会议,分析日伪军联合行动的严重性,对坚守原地还是撤离隐蔽两个方案进行商讨,会议最后决定十四区区委和区队50多人,配合二十四团三营九连坚持原地斗争,区委的女同志随西北行署转移到东塘河西的梁垛境内。次日凌晨,驻湖垛、乔庄、石桥头、上冈、草堰口据点的日伪军分5路合击西吉庄,从西南、东南、东北3个方向包抄过来。西吉庄是个小村庄,没有街道,农家分散,部分水陆通道因阻击日伪军“扫荡”做了封堵和破坏,同时日伪对河口、道路做了严密的封锁,给突围带来很大的困难。三营九连和区队在西吉庄西首和敌军遭遇,战斗打响,西吉庄没有防御工事,亦无高大建筑隐蔽,给统一指挥和组织战斗带来极大困难。十四区区委书记白果、区长李甲和三营营长何玉祥身先士卒带领部队顽强阻击,激战两个小时,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伤亡惨重,遭敌人包围。白果、何玉祥果断地命令部队后撤突围,部队撤至西吉庄北的尖墩五叉口,因大河挡住西撤道路,部队遂泅水渡河突围。白果、李甲和九连的大部战士均是北方人,不会游泳,白果和李甲只得找了附近农民家的水牛骑牛过河。因五叉口河面宽,水流又急,刚到河心,白果骑的水牛身体下沉,不幸滑入河中,溺水牺牲。这次战斗,区委委员陆公凡、区队工作人员徐海波、通信员王家中、三营副营长及九连战士共44人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当地干部群众将白果和四十多位战士遗体埋葬在五叉口附近(今嵇舍大桥组)的农田里,并立石为记。

薪火相传

1974年,为缅怀先烈、牢记历史,建湖县在烈士墓地重建纪念碑,碑正面刻有“白果等烈士永垂不朽”。1999年,冈西镇筹资在烈士墓地北侧新建冈西镇白果烈士墓,寄托革命的哀思。2013年、2019年冈西镇两次对白果烈士陵园进行改造修缮,维修塑像塔基,改造路面广场,补栽花草苗木,新建陵园围墙,初建烈士资料陈列室等。同时,编写《建湖县冈西镇革命烈士英雄事迹传》《白果烈士陵园陈列室人物史料汇编》,传承烈士精神。2000年,白果烈士墓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命名为“建湖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冈西镇广大干群和青少年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平台。

朱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