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详情

《人民报》印刷厂:隐蔽办报 鼓舞军民革命斗志

建湖日报数字报 2020-12-07

建湖县城西南,有一个傍金滩银荡而居、田园河流交织的村庄,名叫建河村。建河村位于恒济镇南部,村境内的中共苏中二分区委《人民报》印刷厂旧址,是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旧址原为谢氏宗祠,2003年重建成飞檐带廊柱的三开间两层楼房。小楼坐北朝南,西临小河,东面砌有石碑墙,南面建了牌楼,牌楼的牌匾上书写着“中共苏中二分区委人民报印刷厂旧址”金漆大字,牌楼是进入旧址的大门。走进旧址,一幅军民隐蔽办报的壮丽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

风雨飘摇中转移

1944年春,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大好,德、意、日侵略者面临崩溃,敌后广大农村根据地连成一片。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每个根据地都要建立印刷厂、出版书报、组织发行和输送的机关”的指示,中共苏中二分区委(现扬州、泰州两市的辖区)在宝应县临广洋湖南岸的柳堡村建立了《人民报》印刷厂。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6月12日出版了第一张铅印的《人民报》。

同年年夏,日本侵略者尚未投降,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制造摩擦,企图控制苏中解放区,战争形势日趋紧张。为避免敌军骚扰,《人民报》及其印刷厂奉命精简转移,一部分人随军队北撤山东,另一部分转移到群众基础较好的抗日根据地坚持隐蔽办报。几经辗转,于1944年冬,转移到了五分区建河村谢家庄。建河村地处射阳湖畔,芦荡广袤,与县城相距较远,群众居住较为分散。庄上有谢氏宗祠,庄东面有古龙王庙,是进驻办公的好地方。建河村前的一片芦苇荡,是二分区和五分区的分界处,可进可出,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便于隐蔽。在这个沿荡小村里,《人民报》社及其印刷厂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

苦中作乐里办报

当时二分区下辖高邮、宝应、兴化、溱潼、江都、樊川、沙沟7个县、区。报社记者每天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路程去采访新闻,保证3天一期的《人民报》按时出版。由于人少事多,排字、拼版、校对、发行,都要采取通力合作的办法,一个人要顶两三个人用,工作人员平均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打夜工”更是成了家常便饭。

国民党反动派对苏中地区搞了“三月会剿”,后又集中兵力深入五分区中心地带进行报复性“清剿”,致使苏北通榆公路以西的广大地区交通阻绝。原在建阳镇瓦瓷庄的《苏北日报》被迫转移到外线,原报纸的服务范围便由《人民报》供给。

在谢家庄这个荡边的小村里,《人民报》向广大群众及时报道了“鲁南大捷”“枣庄大捷”“鲁西大捷”“溱潼莫家堡之战”等重要新闻,极大地鼓舞了二、五分区乃至整个苏皖边区军民的革命斗志,也使敌人闻风丧胆。

同心协力巧送报

为了保卫印刷厂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村里民兵主动与厂里纠察队员一道站岗放哨;儿童团的孩子们轮流爬到村口的大树上瞭望,一旦发现情况异常,立即通知报社转移。谢家庄的村民们自发帮着印刷厂把机器和纸张隐藏起来,有时候村民们宁愿舍弃自家的东西,也绝不让报社有一点损失。形势危急时,村民协助印刷厂工人把机器搬到船上,开到芦苇水荡中心去印报。

战争年代,军民同办《人民报》,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把每一份报纸秘密、平安、及时印出来送出去。村长谢立祥在村里组织了一批身体结实、思想过硬、水性又好的汉子,两个人一组,轮流担当起运报的重任。由于敌人封锁严密,环境十分恶劣,只能夜间行动。他们先把报纸打成捆,藏在柴草或者稻草中间,再用小篷船送到三四十里外的荡南宝应县鲁垛乡的陶家林分发处,由那里再向各地传递。在谢家庄,三分之一以上的农家都担当过这种运报的任务。

鱼水之情深似海

隐秘办报期间,报社工作人员与建河村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当时,报社记者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去采访新闻,几天就能跑破一双鞋,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村妇救会发动妇女为记者们做鞋。报社里三位女青年,是从南方大城市来的,也想学着做,村里的谢晋懿、谢晋玉两位姑娘就手把手地教会了她们。有一位来自上海的女生,为了学做鞋,竟要把自己一件半新的衬衫剪了做“铺衬”。谢晋懿的母亲见状,一把拦住了她,又让几位妇女从家里取来许多“零头布”,送给她做鞋底。这位上海姑娘过意不去,便把那件衬衫送给了村民。

那时的报社,既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工作队、宣传队。报社的同志支持当地搞土改,帮助军烈属和困难户突击抢收抢种,还任教妇女识字班,教唱新歌曲。每逢春节,他们还编排了曲艺、歌舞、活报剧等小型节目,和村民们一同登台演出。

朱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