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海南中学原系清末举人孙大鹏(字海南)于1925年在其家乡钟庄创办的私立中学,后因水灾停办。抗日战争爆发后,盐城遭敌机轰炸,城内不少学校迁至西北乡,孙氏后裔即聘请来钟庄避难的教员为海南中学复校上课。抗战时期,海南中学是盐阜地区的一座文化战斗堡垒,也是培养革命力量的红色摇篮。
培养地方抗日力量
1940年8月,新四军挺进纵队为开辟苏北新区,派纵队政工干部凌渐磐(原名凌一鸣)到海南中学任教,将海南中学发展为新四军的一个联系点。凌渐磐到校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培养骨干力量,发展进步青年入党,建立海南中学地下党组织,带领广大师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校内,改革课程设置,废除公民课,增设政治课,自编抗战教材,选教有关抗日救亡文章。同时宣传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事迹,海南中学很快成了盐阜地区首先树起的一面抗日大旗。
1941年,政委胡服(刘少奇)派军部秘书陆璀到海南中学指导工作。3月13日,海南中学成立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后又成立了教师抗日救国会。在盐城召开的“五四”纪念大会上,海南中学戏剧社演出自编活报剧《枪毙汪精卫》。1943年,海南中学改为建阳县县立中学,学校增设《青年修养课》,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从海南中学走出去的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高,实际工作能力强。据统计,该校在战争年代为根据地、解放区输送了上千名的军队干部和建设人才。
投身文艺抗日宣传
1941年夏,鲁艺华中分院按照新四军军部的指示,组织工作队下乡协助地方开展工作。音乐系主任何士德带领第一工作队到十二区开展工作,以海南中学为落脚点,指导和带动附近学校及全区开展抗日民主活动。海南中学在鲁艺工作队的协助下,成立了海南中学剧团、歌咏队、秧歌队等,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海南中学剧团是建阳县一支重要的宣传骨干力量。根据战时需要,剧团自编了上百个节目,经常到全县各地演出。1943年参军运动中,海南中学剧团到全县各区作巡回宣传,全县评比时被授予“参动歌声遍建阳”锦旗一面。日军投降前夕,海南中学剧团到敌据点附近的张庄演出,用土话筒向敌人喊话,规劝伪军弃暗投明。海南中学除抓好文娱演出外,还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师生们创造了用贝壳组字的办法,把宣传内容用贝壳嵌在交通要道路口,既醒目又耐用,得到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张爱萍的赞扬。
服务中心发展生产
海南中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抗敌除奸、土地改革和动员参军等政治任务中表现突出。1944年3月,盐阜区行署通报表扬“海南中学师生参加打坝和宣传”的事迹。每次参军运动,海南中学师生踊跃报名,仅1947年6月,全校就有32名同学光荣入伍。反“扫荡”斗争中,海南中学师生们在部队同志带领下经常摸黑到串场河敌封锁线上,挖公路,毁桥梁,配合地方武装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解放战争全面打响后,学校派出工作队,帮助地方干部组织后勤。渡江战役时,学校组织随军渡江宣传队,协助部队开辟新区。海南中学被五分区党委授予“支前模范”的光荣称号。
海南中学非常重视生产自救。1943年,海南中学发扬南泥湾精神,推行勤工俭学活动,开展大生产运动。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种菜、养猪、磨豆腐,改善生活。当时,海南中学的纺纱工作搞得最为火热。生产自救既改善了伙食,又增加了收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靠勤工俭学解决了学膳费。农忙时节,师生们帮助军烈属或附近群众拉犁踏车、割麦栽秧,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不忘初心教书育人
新四军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灵活主动的工作方法和密切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教育和影响着海南中学的广大师生,他们在新四军的言传身教下,树立起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艰苦办学思想。学校处于敌堡包围的险恶环境中,仍坚持教学不间断,成了打不散、拖不垮的坚强文化教育堡垒。
二十一世纪,海南中学的发展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秋学期,学校整体搬迁,新校区各项设施按省标Ⅰ类标准配置。全校现有10个教学班级,422名学生,54名在岗教职工,其中专职教师40人,市县名教师1人,市县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等5人,校骨干教师15人,学校有28人先后在市县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
新时代,海南中学坚持质量立校,多年来办学成绩斐然。2001年以来,连续多年在建湖县初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获综合奖。先后获得全省平安校园、全市创建平安校园先进集体、全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全市内涵建设质量提升先进校、全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朱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