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小区,一头连着群众生活,一头连着城市形象。老旧小区管理,既是提升基层治理的时代命题,也是顺应群众期盼的民心实事。如何为人民群众打造更方便、更舒心的新家园,创造与现代城市文明同步的美好生活,这是摆在地处城关的近湖街道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小区美,则城市美;小区文明和谐,则城市文明和谐。作为辖有231个老旧小区、无物管小区的该街道,从根除困扰居民多年的“急难愁盼”问题出发,通过有步骤有分类、边治理边探路,开展一场全面补齐短板的综合整治行动。一路走来,在以全新面貌迎接省级文明城市创评这场“大考”的同时,也让居民在家门口体验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功能为先,“微治理”换来“真幸福”
在先锋社区万福新村小区一区的健身广场,每天吸引着不少老人和孩子们来健身玩耍。而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放置废弃自行车、堆积木柴杂物、摆满长着蔬菜的各种容器的场所。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万福新村,是县城最早的小区之一。今年初,社区对该片区进行彻底清理,铺上塑胶地面,装上健身器材,健身广场“摇身一变”,成了居民热衷的“打卡地”。
盂兰社区城市嘉园小区,是坐落于城南的回迁安置小区。该小区9号楼入口,由于铺设地下管网井盖过密、地面凹凸,导致绿化无法种植,时间一久造成建筑垃圾成堆。社区在清除垃圾、平整浇筑地面后,增设充电车棚,既解决了电动车违规上楼问题,又规范了小区车辆停放秩序。
清理毁绿种菜改造成停车位、凉亭灯箱增设公益宣传改造成“议事场”“文化亭”……通过给小区设施动“小手术”,换来展新颜之貌。从更加注重小区功能出发,以较低的成本,对小区环境进行“微治理”“微改造”,提升人居生活品质,用民生实事托起居民身边的“真幸福”。今年以来,该街道累计实施小区各类小微改造项目40余个。
多元治理,一起写好“共”字
看到邻居小区“冰火两重天”的变化,近日,花园新村业主代表找到社区领导,提出参照海达新村模式来管理的要求。海达新村和花园新村,是花园社区两个紧邻一起的无物管小区,海达新村自主管理模式已运营一年多,引得周边居民羡慕不已,纷纷效仿。
海达新村是该街道无物业小区自主管理的成功模板。在社区牵头下,通过管理人员自己选、费用收支自己定、服务管理自己评,运营规范有序、全程公开透明,赢得业主信赖支持,小区物业费收缴率达99%。今年初征得全体居民同意,用上年节余费用新建电子抬升门杆和探头,营造良好小区安全环境。
自主管理仅是该街道老旧小区管理的一项有益尝试,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现状,该街道正探索物业托管、社区代管、基本管理等各种模式,引导公众参与,引进市场机制,多元化治理,一起把“共”字写好、放大。
管理好小区,首先要整治好脏乱差环境。调集“大兵团”,对小区一个个的清理,今年下半年以来,该街道每天用500余人的最强“火力”,打响小区集中整治攻坚战。
滚石上山,今天的难事就是明天的故事
9月15日,花园社区联合县法院,在世纪鑫城小区进行欠缴物业费的现场庭审,通过巡审的方式对业主进行警示教育。
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管理是当下的普遍难题。在共性问题上,不仅存在拖欠物业费、违章建筑和文明秩序管理不到位等一个个难题,还有私拉乱接等“拦路虎”,老旧小区治理任务繁重。“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项一项攻坚突破,我们相信,今天的难事一定会成为明天的故事。”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史加胜如是说。
为切实做好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连日来,县行政审批局不断深化服务职能,持续强化窗口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努力为市民营造文明有序、干净整洁的窗口服务环境。
彭桂梅 孙朝晖
马文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