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旧址概况
前李府位于今建湖县塘河街道严桥村一带,原为湖垛南乡的一个小村庄,有20来户人家,其中西北角的两户分别是时任前李府党支部书记王大林和地下党员王炳文的家。1940年5月中共盐城县工委转移至王大林家,并改建成中共盐城县委员会。1943年,湖垛日伪军在此扫荡,王家房屋被烧毁,成为废墟。如今的严桥村,已经在城乡建设中,完成整村拆迁,在县城南部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回迁安置小区,生活设施齐全。
史事经纬
1940年5月,中共盐城县工作委员会遭遇重大困难,章群调回三地委(不久,章送信到皖东北区党委的路上,遭国民党杀害),树海又因身份暴露引起国民党的注意,组织上调他去苏中工作,县工委只剩下刘大谟1人,被迫辞去小学教师职务,从庙子堡转移到前李府王大林家。其时,中央决定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的时间提前。为进一步打开盐城党的工作局面,抓紧两军会师的各项准备工作。地委决定派方秉文来盐城,以加强盐城县委的领导。6月,方秉文在地下交通员张志勇护送下来到前李府,在王大林家与刘大谟等会合,在王家开会。根据地委的指示,宣布中共盐城县工作委员会改建为中共盐城县委员会,由方秉文担任县委书记,刘大谟任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王大林任县委宣传部长。会议总结了前段时期县工委工作的经验教训,讨论了县委建立后的工作任务,一致主张除与己建立的党小组、党支部加强联系外,重点向空白区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广泛联系群众,加强抗日宣传,扩大抗日力量;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争取开明绅士一起抗日,为迎接八路军南下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县委活动的范围:方秉文除负责全面工作外,还联系伍佑、南洋岸、上冈一片;刘大谟活动于秦南、冈门、楼王、沙沟一带,以尚庄为中心联络处;王大林活动在盐城西北乡一带,即以湖垛、高作、建阳、孟庄等地为主。
方秉文没有公开职业,就住在王大林家,因此,县委机关就设在王大林家。王大林的弟弟外出学习,家中只有母亲和姐姐。这是一个革命家庭,他们想尽办法、尽最大能力,安顿好刘大谟和方秉文的生活,还要供给上下级党组织来人吃住。有些同志,为了躲避追捕,在他家一住便是半月到月余时间,李寄农、树海等都在他家隐蔽过。王妈妈是一位高风亮节的好妈妈,她总是把好的吃食省下来给县委工作人员,自己吃米汤,安排他们吃米饭。为掩人耳目,她对外称刘大谟是王大林的老师,方秉文是王大林的同学。
盐城县委在开展地下活动时期,尽管在新四军、八路军会师前夕,形势越来越好,但处境仍是艰险的。境内有些集镇、交通要道乃至农村中的一些大的村庄都驻有国民党军队,特务很多,各乡都有国民党的政工人员(政治辅导员),抓壮丁训练,搞反共宣传,做清查“异党”工作,大路口还设岗放哨,盘查行人。社会上不能公开谈论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就是抗日打鬼子谈论多了,也会招致不幸。所以,当时他们的工作只能个别串联,秘密进行。方秉文虽20岁不到,但少年老成,肩负县委的领导重担,不畏艰难险阻,总是到处奔走,凡是有党员的地方,有进步关系的地方,只要工作需要,他都去联系,检查布置工作。有时单枪匹马,独来独往,避开大道走小路,避开敌人绕道行。他走遍了盐城大部地区,东到上冈、伍佑通榆路一线,西到蒋营、顾庄、楼王、沙沟镇,北到高作、钟庄、草堰口,在盐城西北乡几乎到处有他的足迹。他曾挥毫激励自己和县委其他成员:“扭转乾坤,舍我其谁!”县委严密组织生活,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个个一心为革命,不怕苦,不怕死;坚决服从党的决定,完成党的任务;遵守党的纪律。这给党在群众中留下了崇高的威望和深刻的印象,也为后来组织领导者作出了好的榜样。
1940年10月10日,新四军、八路军会师后,创建盐阜区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盐城县委机关由前李府迁驻盐城,至年底,以冯国柱为书记的新县委成立,方秉文他们3人分别到盐城县十二区和十四区工作,地下县委及其工作正式结束。
中共盐城县委在前李府的半年多时间,未受任何破坏和损失,平安而圆满地完成了地委交给的各项任务。这与建湖人民,特别是前李府人民的关怀,保护分不开的。刘大谟同志在回忆当年重建盐城县委时感慨地说:“建湖人民对党是有功的!”
朱明君 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