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王世东,江苏神力船舶装备集团董事长。他从事制绳业40多年,坚持一门心思抓主业,围绕一根绳子创业、创造、创新,把一个村办小作坊发展成现代企业集团。“巨轮”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019年销售收入1.89亿元、利税1650万元。
(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世东高中还没毕业就被迫缀学务农,极度的贫穷给他的人生上了第一课。
1978年,中华大地上酝酿着一场大变革,王世东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他组织社员们就地取材搓草绳,集中卖给当地砖瓦厂,按重量记工分,每季度结算一次。后来,他们又搓麻绳、棕绳卖给供销社,加工细尼龙绳卖给各生产队用于农田插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世东把生产队的几间破仓库简单整理了一下,挂上了“建湖制绳厂”牌子。说是厂,其实充其量不过是个作坊,除了手工搓绳以外,还自制了几台类似纺车的摇绳机,10来个人忙忙碌碌,小工厂搞得红红火火。
有一次,他去无锡出差,在渡船上特意留心了船上的缆绳,感觉自己的工厂也可以生产,就和“船老大”攀谈起来,结果竟谈成了一单生意。尽管两条船只要8根绳,总共约2000米,但却让他的思路豁然开朗。有了这次成功的尝试以后,王世东既有了“野心”,更有了信心。那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航运公司和小型船厂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这给制绳厂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
正当王世东盘算扩大规模的时候,几个股东的意见发生了分歧,有的股东主张小富即安、保守经营。王世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连本带息返回各股东资金,由他一人独资经营。这就意味着他要背着上千万元的债务,负重前行。
1984年,王世东从银行贷款资金,建起了新厂,开始二次创业。三年时间,王世东背着巨额债务,在别人的白眼和嘲讽之中卧薪尝胆,苦练内功。
1987年7月,“巨轮”牌商标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批准;
1987年8月,化纤系列缆绳通过市级技术鉴定;
1987年12月, 20万元订单签约成功。
接下来的几年里,王世东稳打稳扎,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1992年,神力与南京晨光机械厂联合研制八股制绳机获得成功。八股制绳机投产以后,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市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攀升。港商主动找上门来洽谈合资办厂,总投资3010万元人民币。港方出资30%,制绳厂出资70%。
1992年,“盐城神力制绳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从此,企业驶入了正规发展、平稳发展、持续发展的快车道:继大连办事处后,上海、武汉办事处先后挂牌;公司获得了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挪威、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船级社颁发的认可证书;企业先后荣获“盐城市星级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中国船舶物资总公司联营企业”等称号;ISO9001:2016版验收合格。在我国“雪龙号”科考船、“远望号”测量船等诸多船舶上都出现了神力生产的缆绳的身影。
(三)
王世东常说,搞企业如同下棋,要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员工张爱明既没高学历,也没高职称,但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机电专家,有线无线,强电弱电,大设备,小机械,稍一琢磨便能弄懂弄通,被任命为机电总工;会计徐丽通过自学,取得会计师中级职称,被任命为财务总监并发给职称津贴……王世东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手段,鼓励员工担重任、创大业。
除培养内部人才外,王世东始终和高等院校保持着密切的协作关系。集团业务团队的中坚力量既有高薪聘请的博士、教授,也有定向录用的专业高手。大数据运用、智能化生产、资源共享、网络销售等现代经营手段让神力如虎添翼。高校的外脑支撑和集团内部的团队协作相得益彰,神力在获得省级技术中心资质后,王世东又组织技术力量参与行业标准的编写与制定,把高质量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新一个战略目标继续突破。
县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