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详情
首页 > 部门动态 > 详情

华中鲁艺精神闪耀水乡大地

建湖日报数字报 2020-07-26

1941年7月24日凌晨,鲁艺师生在我县庆丰镇被企图偷袭《江淮日报》社的日伪军包围,随即展开了一场遭遇战。战斗中,丘东平等鲁艺师生英勇阻击敌人,终因力量悬殊,30多名师生壮烈牺牲。

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后,许多杰出的文化人士和进步青年纷纷聚拢至此,于是一所新型的艺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史称华中鲁艺)在盐城诞生。

是年6月,日伪军集中兵力向盐阜地区扫荡。华中鲁艺根据军部指示,于6月22日撤离盐城,转移到旧盐城县五区农村,即今庆丰镇一带。7月初,又随同军部和华中局机关转移到北左庄(今钟庄街道古桥村)。7月23日午后,军部决定将华中鲁艺师生分成两个队,院部和文学系、美术系编为一队,由黄源负责,随军部行动;戏剧系、音乐系和普通班编为二队,由孟波、丘东平、许晴负责,当晚取道群众基础较好的五区地段——陶家舍、吉家庄和北秦庄,向盐城西南的楼王庄转移,并派一个战斗班随行保护。他们当天到达北秦庄已经很晚,便就地在秦氏宗祠内宿营。

次日凌晨大雾漫天,从西南方向传来敌伪的汽艇声,二队师生和群众都惊动了。丘东平、许晴、孟波三人一分析,决定立即通知大家紧急集合,迅速离开北秦庄。许晴带领战斗班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孟波在后队压阵,丘东平则居中照应首尾。不料队伍走出庄子不远,刚过一道小桥,200多个配有机枪、迫击炮的日伪军已经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围了上来。这批敌人原是偷袭《江淮日报》社的,而报社早在几天前得到情报已撤走。见到被围困的师生,敌人一边嗷嗷乱叫,一边枪炮齐发,向师生们开火。面对着猝不及防的危急情势,二队师生顽强突围,战斗班凭着仅有的6支步枪、2支手枪和40几颗手榴弹与敌周旋,掩护部队后撤。丘东平紧握手枪站在小桥西,指挥师生快速过桥。狡猾的敌人在桥东南的陆家荒(乱坟场)架起机关枪向桥头疯狂扫射,企图阻止师生们过桥。面对凶残的敌人,师生们义愤填膺,冒着弹雨,前仆后继地向小桥上冲。有的学生干脆跳下小河泅水突围,小牛桥成了敌我争夺的生死线。许晴带领战斗班顽强地阻击敌人,最后手枪子弹打光了,不幸被敌人用刀刺死在小河边的芦苇中。戏剧系学员袁万华,是突围的指挥者之一。他挥臂高呼:“同志们,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跟我冲!”在他的鼓舞下,不少师生冲过小桥,他自己却倒在了桥东的河堤上。无法突围的师生们,有的潜伏在抽穗的水稻田里,有的与敌人撕打起来,有的被逼向北撤,却被宽阔的十字河挡住去路,只得纷纷跳入河中。战斗班戏剧系学生徐辉,提着打完子弹的步枪,拖着一条负伤的腿,被敌人追到十字河边。他用最后的力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接着纵身跳入河中,壮烈牺牲。组织干事李锐,戏剧系女生班班长叶玲、副班长王海纹,方青萍,李馨,季慧,宋莹,高静8名女学员和1名女记者,撤至十字河南岸“月子头”处,为不失民族气节,手拉手跳河殉难。丘东平一心指挥部队突围,在指导和掩护大批学员撤离后,自己不幸被敌弹击中腰部,壮烈牺牲。

日伪军离开后,北秦庄的田埂上、稻丛中和河沟旁,横躺着二队师生一具具遗体,鲜血染红了散乱的行李包、小提琴、化妆品和稿纸。这次突围战斗,华中鲁艺二队师生有30多人壮烈牺牲,62人被俘,50多人被冲散,日伪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北秦庄惨案。

为深切怀念北秦庄惨案中牺牲的战士,旧盐城县五区党委和政府将烈士牺牲地命名为东平乡和许晴村。时至今日,庆丰镇仍保留东平村和东平桥的红色地名。

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