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图为高作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农机性能和作业特点。
陆建军摄
日前,高作镇光明村水稻秧池基地南侧的钟高线上,插秧机、智能无人植保机、自走式喷杆植保机、旋耕机、打浆机等20余台农业机械一字排开。秧池里10多名村民在理沟清墒,整理秧池板块。全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会在这里召开。
“机插秧秧池与大田比例为1:80,可为群众集中育秧,秧苗、旋耕、打浆、栽插,实行一条龙服务。只收取250元工本费、服务费。”光明村种粮大户孙建向来自全镇150多名承包大户介绍机插秧的好处,每亩地秸秆还田返还费25元,加上县镇补助60元,实际上群众只支付165元。
“机插秧不仅省工省时省力,还具有秧距均匀,透气性好,田里杂草少,后期灌浆早,结实率高,产量高稳等优点。”在咨询台前,镇农业中心主任马清拿着麦克风向村居干部、种粮大户宣传,对购买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机械,县镇补助5000~20000元。
在农机展前,县农技人员向观摩人员一一介绍每个机种、每台农机性能和作业特点。“现在种田过去没法比,播种、收割全是机械化,收粮都到家门口收。”前来看“热闹”的村民张大爷说,孩子在江南海北,农忙时老两口子就把10亩承包地忙得干干净净的。
无人机从公路上起飞,越过高高的树梢,再缓缓地下降,拖着浓浓的药雾,施洒着庄稼。一会儿工夫,一大块地就作业完毕。机主介绍,无人机适合连片规模作业,一次带药10升,七八分钟喷洒10亩地,一天可作业300~500亩。无人机作业施药人员安全,避免中毒中暑,药液喷洒均匀,且高效节水。
“从2018年我镇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以来,机械化作业水平由15%提高到现在的65%,机械作业模式基本成型。今年底,高作镇要创建成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各村居要对照任务,细化目标,落实措施,确保全程机械化各项工作高效率完成。”该镇镇长唐城说,镇农业中心、安监、财政等部门要夯实举措,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
肖元元 陆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