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一座座高效农业设施大棚相连成片,一排排新颖美丽的农民集中居住新型社区错落有致,一个个产业致富项目开花结果……这是我县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秀美新画卷。
近年来,我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定方案计划,狠抓重点环节,强化措施落实,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6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
强化产业基地建设,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我县根据各镇村资源优势、各贫困户不同情况,灵活发展种养殖业、传统服务业、手工业等产业,调动低收入农户参与扶贫项目的积极性。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通过土地托管、吸收入股、订单帮扶等形式,建立“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吸纳贫困户加入,切实增加其工资性和财产性收益。对市场前景好、收益明显、与低收入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扶贫产业项目优先进行扶持,2019年新扩建产业扶贫基地14个,带动435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千元以上。
深度挖掘资产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展村级债务化解,结合“正风肃纪镇村行”专项行动,采取增收节支、盘活存量资产、债权债务对接、债务剥离、收回债权、核本减息等措施,对村居各项债权进行全面彻底的核实和清收。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对村级集体荒地、荒水、农机器具以及原校舍、村部等资源资产,通过公开拍卖、招标、招租、发包等方式,推动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村集体资产资源对外交易,一律进入县镇两级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农村“三资”保值增值。激发土地资源潜力,通过大力实施村庄整治、河道疏浚、土地流转、填平沟塘、农田建设、占补平衡等涉农项目,挖掘土地资源,做足土地文章,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完善政策保障措施,筑牢兜底救助底线。进一步落实健康、教育、产业、就业、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保证吃、穿“两不愁”的同时,重点做好“三保障”工作。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使低收入家庭子女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加大对低收入人口患大病、慢性病和特殊病托底保障力度。住房安全保障方面,严格按照程序,落实补助政策,加快改造步伐,使全县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早日住上安全住房。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健全低保对象精准核对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及时纳入低保范围,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差水平,推进低保标准、扶贫标准“两线合一”。进一步提升重点群体保障水平,对老弱病残幼等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特殊群体,在充分用好用足扶贫开发政策的同时,按照市“五个一批”要求,对符合条件的特殊群体,全部纳入兜底范围,资产收益扶贫项目优先安排给特殊困难家庭,用足用好、落细落实各项保障性政策,确保脱贫取得实效。
强化各项组织保障,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加强返贫风险防控,对已脱贫的低收入农户进行动态监测,一旦监测到返贫人口和新发生低收入人口,及时纳入帮扶,使他们能享受到政策,确保不发生返贫。已脱贫人口在脱贫攻坚期内保持帮扶政策稳定,做到脱贫不脱政策。对已达标的经济薄弱村继续开展结对帮扶,帮助发展增收项目,落实收入来源,确保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对计划脱贫的低收入农户,严格执行脱贫认定工作规范和“五签字五确认”等退出程序,严禁“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王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