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民生乃民之生计,安居乃民之所盼。2018年4月份以来,我县根据村庄布局、农民居住等实际情况,总结前期农村康居工程经验做法,打破思维定势,释放思想活力,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在全市率先启动村庄改造试点工作,在农民住房条件、农村面貌改善上倾心发力,勾勒农民集中居住幸福图景,让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这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全县共改造一般村庄183个,搬迁农户1.4万户,新建集中居住点已建成交付 1330套。前不久,市委书记戴源深入我县调研,对建湖农房改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其成功做法先后在新华社、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坚持多措并举,注重强化“政策先导”
我县农村住房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沿河沿路而建。据统计,建湖农村平房占比达80%左右,村庄布局分散,10户以下的零散村庄200个以上,“空关房”“半空关房”占比达40%左右。
改变现状刻不容缓,谋划出路势在必行。我县通过调查研究、深刻分析,清醒认识存在困难和问题,主动破除思想束缚,率先启动、全力出击,抓重点、疏堵点、破痛点、解难点,交出一份实实在在的民生答卷。
我县列出“干货”,以政策引领,推动这项工作落实。专门制定出台宅基地有偿退出、农村房屋拆迁、集中居住点建设等方面政策文件,对放弃宅基地选择货币结算的农户、进城进镇选购限价安置房的农户、到集中居住点选择新建住房的农户实行差别化补偿措施,特别是对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等特殊困难群众实行托底安置,切实保障农民群众根本利益。
政策好不好、农房好不好、条件好不好,群众最有话语权。2018年,恒济镇建河村的范兆青,起初对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充满抵触情绪。在当地政府的耐心工作下,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的实际激励下,范兆青在村里第一个签订拆迁合同。在他的带动下,不到20天时间,该村村民全部签订搬迁合同。用他的话说,不住好房子,还要住破房子,就是太傻了。党委、政府让他们住房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好,十分感谢感恩。
凡是在制定政策前、政策实施前,我县都通过到户走访、党员群众代表座谈、全体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充分了解群众意愿、征求群众意见,在得到群众认可支持后,才启动实施。组织群众“现场看”,到县内县外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参观体验,实地感受村庄改造、房屋新建带来的居住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充分激发广大农户参与支持工作的积极性。
围绕规划定位,充分彰显“禀赋特色”
恒济镇建河村、九龙口镇梅苏村、庆丰镇董徐村、宝塔镇宝塔村……近年来,我县结合农房改善工作,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创塑了一批美丽乡村典型。广大农民感慨地说,住上了小洋房、告别了危旧房,真是过上了舒坦、平和的好日子。
我县按照“一步规划、分步实施”定位,引导农民居住向特色村、重点村集聚。2016年,全县在1811个自然村庄基础上,规划保留55个特色村庄、501个重点村庄,并根据试点推进情况,对全县村庄布局规划作进一步细化完善,精简控制特色村、重点村数量,打造精品特色。2018年,我县村庄改造试点高标准规划11个集中居住点,精心设计建筑形态、户型结构,全面配套水电道路绿化、垃圾污水处理、基本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新样板”。
恒济镇建河村凭借美丽乡村、乡风文明及特色产业优势,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该村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试点,先后组建理论宣讲、平安法治、龙舞文化、体育健康等7支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多种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村民从文明素养到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民苏井辉在家创业,加工玻璃制品十多年,年收入几十万元。他说:“我的口袋虽然富足,但生活好像少了些质感。以前,吃饭、睡觉都和玻璃挤在一起,到城里买房离得远,现在住上安居房,踏实又舒心,更有劲发展自己的事业了。”据悉,建河村创业户达63户、电商户36户,带动就业人数520人,人均收入达到每年7万元。
在我县,像建河村一样的特色村不在少数。近年来,我县深入挖掘里下河水乡自然肌理、独特元素、传统文化,紧密依托村庄资源禀赋,构建“灰瓦白墙、依河枕水”的苏北水乡建筑风貌,让人感受原汁原味的美丽“乡愁”。如今,建湖的县城“美”,建湖的农村更是“天然的氧吧”,令人向往。全县建成省级美丽乡村6个、省级康居村庄2个、省级传统村落1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个。
建湖籍上海客商陈昌龙说:“在上海打拼这么多年,心心念念的就是家乡建湖。建湖农村房子这么好,我也忍不住买了一套,今后我的部分事业会在建湖,这样我与家乡的关系就更密切了。”
今年,我县新建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方案已全部敲定并付诸实施,初步确定新建住房2580套,目前九龙口镇收成村、高作镇光明村等7个集中居住点已开工建设。扩建的上冈镇黎明村、冈西镇徐王村等8个集中居住点,计划新建住房620套,目前建阳镇新桥村和西尖村、宝塔镇裴桥村、芦沟镇田曹村、冈西镇徐王村等多个集中居住点已开工建设。
紧扣乡村振兴,全面释放“叠加效应”
“环境好了,条件好了,去附近的合作社上班,口袋也鼓了。”庆丰镇董徐村的徐桂祥发自内心地感慨道。近年来,我县紧扣乡村振兴要求,推进农村集中居住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发展农村产业、盘活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等紧密结合,改善民生,造福百姓,形成了较好的叠加效应。
庆丰镇吉庄村村民黄金富,是富港种业合作社理事长,长期从事杂交稻制种产业,更是全县制种产业的带头人。他积极参与村里开展的集中居住工作,依托合作社产业优势,不仅吸纳拆迁农户就业,还对拆除农户耕地进行复垦,村里新增耕地500多亩,用来发展杂交稻制种产业,全村制种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
像黄金富一样,积极参与农村集中居住建设、大力流转农民土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能人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县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要求,在推进集中居住、实现生态宜居的同时,充分利用新增耕地资源,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致富。恒济镇恒东村充分利用荡滩资源,发展特色水产养殖1300多亩。高作镇季墩村全村5500亩耕地流转3800亩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盘活土地资源,推进土地增值,是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带来的又一利农效应。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手段,将农村集中居住置换出来的宅基地和闲置用地,进行土地复垦,通过市场化手段,规范运作,置换成二、三产用地,由村级牵头组织统一开发经营,把土地增值收益留在村集体内部,为保障农民利益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同时,结合村情实际情况,推进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县在集中居住点附近发展优质粮、绿色果蔬、花卉苗木、特色水产和水生作物等农业产业18个,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29个,吸纳本地农民就业2000余人。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