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戴源(前左二)带领市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现场观摩九龙口镇梅苏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市领导李驰、崔浩、孙轶、李逸浩、管亚光及我县领导陈平、祁从峰等参加活动。王春雨摄
10月30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戴源带领出席会议的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现场观摩我县恒济镇恒东村集中居住区等7个农房改善现场点。市领导李驰、崔浩、孙轶、李逸浩、管亚光及我县领导陈平、祁从峰、孙海山、刘登石、金明等参加。
戴源一行实地察看了恒济镇恒东村和吉兴村、九龙口镇梅苏村和收成村、建阳镇西尖村、冈西镇徐王村农民集中居住区以及钟庄街道光明米业万亩优质水稻示范基地。
恒东村是盐城市农房改善“十镇百村”示范村,新型农村社区在原北潘庄基础上进行拆除新建,规划用地74.3亩,新建住房64幢182套,设计有120平方米、106平方米、85平方米、56平方米等4种户型,同时配套建设了绿化、亮化、污水管网、燃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并流转13.5亩土地作为小区住户蔬菜地。该社区秉承“生态、宜居”理念,空间摆布上注重保持错落有致、水系相通、田园相嵌,建筑形态上充分体现“灰瓦白墙、依河枕水”的建湖水乡特色。“新房拿到手花了多少钱?自己装修花了多少?家中几口人?”在村民顾勇庆家中,戴源询问道。“这个房屋面积56平方米,两室一厅一厨一卫,新房到手没怎么花钱,就花了4万元用于装修和买家电,相比之前的旧房,能住进这样的新房,我很满意。”听到这一席话,戴源十分高兴。
梅苏村是江苏省最美乡村,村域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00亩。2018年,该村启动实施农房改善试点工作,以“绿色、生态、宜居”为主题,按照“以户定建、以人定房”原则,设计120平方米、100平方米、90平方米、80平方米、57.6平方米等5种户型供农户选择。在小区后续管理上,该村以村委会为主体,成立物业管理队伍,并邀请小区内老党员参与监督管理。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戴源说,房子盖得好不好,得让老百姓自己选。梅苏村共经历了2008年推进统筹城乡发展、2013年实施退宅还耕“三进一调”行动和去年实施农房改善试点3轮工作,农民住房越建越好。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居住需求,帮助群众算好收入帐,让他们既能少花钱,也能住到好房子。
“我刚搬进来才2天,这个房子面积90平方米,共有4个卧室,老房子107个平方米,政府补贴了几万元,自己又拿了3万多元用于装修。”在徐王村,今年72岁的村民唐登洲对戴源说:“房子质量很好,楼梯、阳台布局等地方设计很人性化,我们很喜欢。”徐王村农村社区规划用地140亩,新建住房86幢268套、户均0.4亩,设计有32平方米、56平方米、90平方米、120平方米等多种户型,同时配套建设了绿化、亮化、污水管网、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通过与村民的交流,戴源对我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规划引领,注重因地制宜,融合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
上海光明米业建湖万亩优质水稻示范基地位于钟庄街道同一乡镇项目区,该项目区域范围1.7万亩、耕地面积10756亩,由光明米业集团与7个种粮大户签订协议,种植南粳9108、银香38等优质水稻品种,并由光明米业集团按照高于市场价7分/斤的价格进行保底收购。该项目全面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投入品供应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措施,有力地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水平。戴源说,同一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基本农田面积,既保证了水稻优良品质和农户稳定收益,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是一个好做法。
县委书记陈平介绍了我县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开展情况。他说,我县农村很多房屋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左右建造的,年久失修、破旧零散,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短板。近年来,我县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要求,抢抓机遇、因势利导、主动作为,坚持规划引领、群众意愿、产业联动、市场运作、整村推进“五个原则”,积极推进村庄改造,加快集中居住区建设。去年以来,全县共搬迁改造村庄183个,改善农房17343户,农民住房条件、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村集体经济、农村面貌进一步得到提升。下一阶段,我县将继续在整村推进上持续发力,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土地整治规模经营、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和土地股份合作改革上积极探索实践,努力做好农房改善的后半篇文章。
通过半天观摩,大家认为,建湖县高标准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加快土地集中流转,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人居环境,为广大农村群众生活提供良好保障,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他们表示,将认真学习借鉴建湖经验,结合各自实际,紧扣时间节点,争分夺秒、紧张快干,确保高质量完成农房改善工作,努力让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王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