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详情
首页 > 部门动态 > 详情

我县全面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建湖日报数字报 2019-10-25

​近年来,我县坚定不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紧扣中央和省、市委一号文件部署要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创新思路,系统谋划,务实举措,着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重抓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我县农业资源丰富,现有“建湖大米”“九龙口大闸蟹”2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我县积极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行“稻虾共作”模式,不断拓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今年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0万亩、稻虾综合种养7万亩。积极推进农旅结合发展休闲农业,投资3亿多元的正源创辉渔乐大世界项目,建成养殖水槽188个,成为全国最大的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基地。深入推进农业接轨上海,围绕建设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深化与江杨批发市场、光明米业、盒马鲜生等农产品销售实体合作,上海光明米业集团在我县投资打造10万亩优质粮种植基地,目前已在钟庄街道建成生产基地1.5万亩。

重抓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坚持把农房改善工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改善民生福祉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围绕规划引领、群众观念、政策导向、产业联动、收支平衡“五个原则”,积极推进村庄改造,加快集中居住区建设,去年以来,全县共搬迁改造村庄183个,改善农房16525户。围绕集约集聚,进一步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在原有1573个自然村庄的基础上,选择交通条件较便捷、自然地貌有特点、产业发展有潜力的172个村庄作为规划发展村庄,力争通过5~8年的时间,完成规划发展村庄以外的一般村庄搬迁改造工作。突出“四类重点对象”,对照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在已完成883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危房改造的基础上,确保年内剩余428户改造任务全部完成。

重抓精准扶贫脱贫。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准落实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扶贫等措施,特别是针对因病致贫返贫比例较高的实际,设立“六重”保障,  大幅降低低收入人口医疗支出,确保县内就诊治疗总费用个人承担部分不超过10%。今年8月份,我县开展“脱贫攻坚突击月”活动,重点开展精准识别、数据清洗工作,核查已脱贫农户收入情况以及研究未脱贫农户脱贫措施,算好收入账,做到精准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积极实施产业就业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符合低保条件的,按照动态管理纳入一批、核减刚性支出保障一批、重点保障改善一批、缓退渐退扶助一批、临时救助兜底一批“五个一批”要求,及时纳入低保兜底,确保稳定超过国家扶贫线。加大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扎实抓好公共资源清收、帮扶资金整合和土地集中流转等重点工作,大力实施村庄搬迁改造、农田建设、占补平衡等涉农项目,拓宽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确保年内17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

重抓农村环境整治。我县将解决黑臭水体和畜禽养殖污染作为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按照标本兼治原则,制定了黑臭河道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通过违章拆除、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生态修复、长效管护等进行全方位整治,力争城乡黑臭河道明年全部整治到位,打造生态样板河道44条。组织开展圩堤闸站加修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圩堤达标建设、闸站新建改造、农村河道疏浚、河道整治管护“四大工程”,不断提升全县防洪保安能力。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通过“关、改、转、提”综合施策,禁养区内养殖场全部关闭,年内规模养殖场治理率将达100%。积极推行河长制工作,制定“一河一策”方案,强化各级河长巡河、治河、管河责任,强势推进“两违三乱”专项整治,实施水岸同治,目前整治率已达70%。

重抓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按照“依法规范、确保稳定、民主协商、确地为主、因地制宜”原则,依法依规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县累计确权14.45万户,完成颁证14.08万户。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结合农房改善宅基地复垦整理,推广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县221个涉农村居已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股份量化工作,分别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恒济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完成。深化产权交易改革,进一步加快县镇两级交易平台建设,严格界定县镇平台交易范围,规范交易程序,强化监督管理,推进市场化运作,切实提高农村产权交易管理水平。

王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