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图为滕天美烈士孙子滕以胜(中)向记者展示革命烈士证明书。
资料名片:天美村位于沿河镇东南方,是由原来的桂东、富强两村合并而成,共有20个村民小组,937户、2902人,S231连接线南部干线横穿村境。全村拥有耕地面积4400亩,目前流转土地面积近3000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1600亩、制种面积700亩、荷藕龙虾套养700亩。
8月13日上午,记者走进沿河镇天美村。“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滕天美烈士,上级政府把他生前所在的义滕乡命名为天美乡,2000年撤乡建镇合村并组后,命名为天美村,沿革至今。”该村党总支书记陈万祥向记者介绍烈士村村名的由来。
《盐阜革命烈士传》《建湖红色记忆》等文献记载:1895年,革命烈士滕天美出生于沿河镇原富强村一户农民家庭,1941年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阳立县后,他任建阳县八区农救会会长、县农救会委员。1942年秋天,日伪军对八区进行大规模扫荡,滕天美夜以继日奋战在抗日第一线,及时将塘河大队一批武器埋藏好,迅速将地下党组织转移出去。1943年5月17日晚,因汉奸告密,滕天美不幸被捕。在日伪匪面前,他坚贞不屈,临危不惧,于18日晨8时英勇就义。
滕天美烈士现长眠于天美村境内一条小河边,一棵棵翠柏分列在墓碑周围,像是一个个士兵守护着墓区。76岁的于万生是土生土长的天美村人。在滕天美烈士墓前,他有些激动地说:“1942年春,为了度过春荒,滕天美带领群众向地主借了几百担稻谷,尽管自家早已揭不开锅,但他还是把粮食全部分给贫苦农民。在打鬼子和减租减息运动中,他挺身而出,奋勇向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地主和汉奸因此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瞻仰完烈士墓后,记者来到滕天美烈士孙子滕以胜的家中。“敌人用尽酷刑,逼爷爷交出地下党组织,十根手指都被鬼子用钢钉钉穿了,他也没有出卖战友。最后牺牲时,鬼子用指挥刀砍下爷爷的头颅,挂在桥头上示众,腹部以下也被砍成两段。”滕以胜一边展示革命烈士证明书,一边回忆烈士牺牲过程。
据滕以胜介绍,爷爷去世后,奶奶坚强地挑起家庭重担,悉心照料和教育子女,将叔父们培养为党的后方支援人士。后来,他的父亲滕竹辉不忘初心,严格教育子女,一共生了5个儿子,把4个儿子送到部队当兵,保家卫国。如今,每年家庭聚会时,他都会教育后辈要传承家训,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苦练技术本领,支援国家建设,为国家效力。
烈士英名传千古,浩气长存天地间。“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当地政府代表、学生代表、村民都会到滕天美烈士墓前扫墓。”陈万祥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天美村正在新建红色教育基地,主要介绍革命烈士滕天美的英勇事迹和干群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举措。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天美村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近年来,天美村党员干部秉承烈士革命遗志,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同时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村貌实现靓丽蜕变。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该村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高附加值的种养殖业、水稻制种和水产养殖为主导,在全镇率先推行联耕联种联管联营,不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感言:
继承红色基因 建设美丽乡村
天美村党总支书记 陈万祥
近年来,我们在烈士精神的激励下奋发图强,全村经济飞速发展,年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实现村容风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大变革。今后,将进一步弘扬烈士精神,继承先烈遗志,踏实为民办实事,诚心为民解忧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目前,天美村正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深度挖掘本村资源,努力将美丽乡村建设与配套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强村富民紧密结合,努力打造“天美、地美、人美”的新天美,让烈士英名永存。
杨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