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住房变迁史
建湖日报
2018-09-30
小时常听母亲说,我出生时,全家几口人挤住在两间丁头舍里。到我虚三岁时,在一个表舅的帮助下,搬迁到姑奶奶家居住。1957年,我上小学二年级,在母亲的努力下,新砌了两间稻草房和一间小厨屋。1975年,我结婚,拆掉原来的小厨屋,又新砌了两小间稻草房让父母居住。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的住房也得到逐步改善。1980年,我的小家庭也有了几百元积蓄,同妻子商量后,又设法向亲戚朋友借了1000多元,购买毛竹、芭柴,装运了砖瓦、石灰、水泥、黄沙及钢筋等材料,新砌了5米宽、10米多长的3间十寸扁的青砖青瓦房,外加两小间五寸墙的砖瓦结构小厨房,从此告别了狭小的稻草房。这在当时的戴家庄乃至瓦荡村里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好房子了,一些庄邻和熟人朋友经过我家屋前时,会不自觉地投来羡慕的眼光。到了1995年,我又花了几千元,将房屋上的毛头桁条换成了杉木桁条。
进入新世纪,家乡经济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家的收入也有了较大增长。2003年春,我投入数万元,将住了23年之久的三间两厨瓦屋拆掉,新建了2间半的两层楼房,外加3间厨屋。与此同时,在盐城工作且成家的大女儿也在单位职工住宅区内购买了楼房套间。2010年,我又给儿子在县城买了数十万元的住宅小区套间楼房。
回想起来,几十年中我家的住房经历了从丁头舍到两间一厨稻草房,从稻草房到三间两厨砖瓦房,从砖瓦房再到别墅式的楼房……我家住房的变迁史,不过是改革开放40年来千千万万个家庭住房所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却有力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