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
建湖日报
2018-09-28
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我们祖国的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就连每个人每天都必须与之亲密接触的鞋,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过去,人们穿的鞋,不论男女,都是清一色的黑色。一般来说,穿一双干干净净的鞋,那可能就是一个城里人;穿一双鞋底四周用白布条镶边的布鞋,那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讲究人;穿一双皮鞋,那差不多就是一个干部了。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我们这个十口之家,只拥有一双皮鞋。这双皮鞋,还是我父亲年轻时买的,他平时舍不得穿,逢年过节或是出公差才会穿上脚。后来,我们常看见母亲提着这双鞋,到街上去找鞋匠修理,或是钉掌子,或是打补丁,有时甚至会换一双新鞋底,就这样,让父亲一穿穿了几十年。
我们穿的鞋,都是祖母和我母亲做的。祖母平时在家,一闲下来就纳鞋底。母亲去哪里也忘不了带上一只鞋底,手里没有活了就开始纳鞋底。做鞋底的材料,是家里旧衣服拆下来的布。先用小麦面打成浆糊,糊到木板上,左一层右一层地贴上布,然后放到太阳底下晒,晒干了变成“骨子”。每张骨子要糊上六层布,如果层数再多剪刀就剪不开。每只鞋底又要用六层骨子合起来纳。纳鞋底的线是用手搓成的蔴线。
改革开放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鞋材行业也得到大发展。1980年前后,塑料鞋底问世。我的叔父参军,他回家探亲时带给我一双军用的黄胶鞋,我捧在手里,瞧了半天,欢喜得了不得,立刻穿上它,在大街上大摇大摆地走了一圈。
现在足迹难觅的鞋匠师傅,那时可多得很,生意也非常红火,修鞋成了一部分人谋生的手段。建湖街从南到北,鞋匠摊位很多。绱一双鞋帮一角钱,手艺好一点的要一角二,钉一副鞋掌二角钱。就这一点钱,母亲也舍不得花,她买来锥子,自己学着绱鞋帮。
当下,人们穿鞋,既要美观,又要舒适。人们对鞋子的样式也越来越讲究。过去的鞋底,穿上半个月,鞋后跟就会磨掉一片,因此人们都要在鞋后跟打上铁掌子,走起路“叮叮”响。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家里地坪铺上木地板,穿有铁掌的皮鞋,走在室内,对地板都有损伤。从那以后,我们家的鞋子就不再打铁掌。
上班时,我穿惯了皮鞋,退休了,反而变得讲究赶时髦,已经不穿皮鞋了。我的姨侄女夫妻俩开了一家鞋店,见我年纪大了,常常会捎给我各种鞋子,北京布鞋、运动鞋、老年保健鞋等,既美观、轻便、舒适,而且还防滑。
一双鞋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没有改革开放,哪有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