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扎实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建湖日报
2018-03-19
今年以来,我县围绕县委、县政府总体工作目标要求,落实责任,加大力度,促进水利建设顺利推进。新春伊始,全县水利建设近百个项目工地一片繁忙,掀起春季水利建设新高潮。
我县坚持“项目为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把重抓投入、加快推进工程项目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重点加快实施“七大水利工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新建闸站13座,建设管道灌溉4100亩,完成投资2571万元。千亿斤粮食工程。新建闸站22座、机耕道5.4公里、管道灌溉3250亩,完成投资4500万元。河道疏浚工程。疏浚河道128条、146万方,完成投资600万元。圩堤达标工程。加修圩堤112公里、136万方,完成投资1600万元。西塘河整治工程。疏浚河道9. 45公里、100万方,拆建闸站4座,完成投资4500万元。黄沙港南段整治工程。上半年完成可研报告批复,进入实施阶段。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工程。疏浚河道233万方,整治岸坡155公里,完成投资0.9亿元。
我县积极策应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紧紧围绕生态经济核心区“一核、两带、两廊”建设重点,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积极争取水利专项,加快推进工程建设,构建人水和谐新建湖。按照1万亩退圩目标,加快编制退圩还湖规划。加强地下水“双控”管理,对列入封填计划的深井采取得力措施封填到位,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推进圩堤绿化建设,按照三年行动方案,新建和提升圩堤绿化162项2100亩,重点抓好完成蔷薇河生态走廊1000亩年度绿化任务。加快推进河道疏浚,东塘河、射阳河等主要河道争取全部纳入里下河整治规划,中小沟按照“十三五”规划,在开发区、冈西、近湖、高新区等镇(街道、区)组织整镇整村推进整治。加强协调,补齐短板,全面完成水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任务。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履行好水利部门应尽职责。
我县加快河湖整治,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统领,进一步细化明确河、湖管理范围,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专项整治,确保取得重大成效。加快河湖确权划界,按照既定目标,在6月底前完成省定骨干河道、省管湖泊管理范围划定任务,建立河长、湖长、网格长工作责任制,细化河湖管护标准要求,确保全县每一条河道、每一片湖荡领导和管护责任全部落实到位。
我县立足水利为民,多为群众兴办水利实事,加快构建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严把水源关口,全天候高密度加强水源巡查监测,确保进厂水源全部达标安全。加强“两个水厂、三个取水口”运行管理,实行全程监控,全天候精细管护,多层面严格检测,及时发布水质信息,确保全年供水安全,让城乡群众吃上“放心水”。实施县城66个小区二次供水改造,缓解高层建筑居民用水难。实施县城老旧小区综合节水示范工程,对21个地段供水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铺设管道120公里。深化智慧水务,全力推进GIS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对全县城乡自来水管网实行全覆盖监控,对二次供水泵房、出口压力及阀门、支管道定位等数据及时补录管护系统,发现问题立即处置。继续加强水源地达标建设,确保西塘河、戛粮河两个水源地通过省级复查验收,通榆河水源地达到省级初验标准。加快推进大运河新水源工程建设,建湖支线6月底前建成通水。
围绕筑牢防洪屏障,我县围绕灌得进、排得出、旱涝保收,尽快编制老旧闸站改造方案,今年拆建改造200座。加强圩堤达标建设,对今年新加固除险地段,县水利局职能科室和有关水利站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确保验收合格。在此基础上,该局领导班子带队到联系镇(街道、区)进行复查,排出问题清单,交办督促落实整改。备齐备足防汛物资,组建应急队伍,加强防汛防旱信息系统建设,随时有效处置突发性灾害,确保全县汛期安全度汛。
加快深化改革管理。我县全面启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去年水费工作列全市第2名的基础上,加强协调配合,探索农业水费委托征收新模式。培育农村用水合作组织,推动农业用水良性循环。落实村级水管员制度,组建机电排灌维修、抗旱排涝服务等专业化队伍。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产权明晰、权责落实”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促进水利工程效益长久发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许可手续,确保所有许可“零超时”。坚持关口前移,发挥基层水政监察和兼职水政监察人员作用,加大执法巡查频率,快速处置水事违法行为。加强与环保、交通、水产、国土、公安等部门协作,推进联合行动和综合执法,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