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惠民 点亮百姓幸福生活
建湖日报
2018-01-08
2017年,我县坚持文化惠民、体育惠民,不断加大文体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开展文化下乡“三送”和四大惠民活动,完善公共场所健身路径配套,积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有力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体需求,切实增强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感”。
“最近下雪,室外活动受到了限制,但是我们可以到村文化活动中心看看书、下下棋。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大大方便了我们文化生活。”董徐村村民徐大爷说。如今,在农村像徐大爷这样在家门口就能参加文化活动的村居还有很多。
公共文化设施配套是文化活动的基础,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让群众文化活动有场地、文化获得感更强。我县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工程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纵横交错、便利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去年,我县在49个村(社区)建设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每个中心室内场所面积都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室外活动场所面积都超过了300平方米。其中,庆丰镇董徐村文化服务中心达到1500平方米,庆丰镇东刘村,上冈镇益民村、复兴村等达到1000平方米。在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各村(社区)还配套建设阅报栏、电子阅报屏、公益广告牌等设施,配备体育健身设施和灯光音响设备,方便群众开展日常文体活动。“以前看表演,总是演什么我们看什么。现在不一样了,演什么,我们观众说了算,只要我们把想看的节目反馈给文化部门,他们就会根据实际情况尽量满足我们,而且现在的演出节目精品不断,我们在家门口就饱了眼福。”省杂技团的忠实“粉丝”孙红娴说。
精品剧目是文化惠民的源头活水。我县充分利用淮杂文化优势,不断加大投入,灵活运用政府购买的方式,鼓励淮杂艺术家创新剧目,进一步绽放淮杂艺术新魅力。县文化部门按照文化供给侧改革要求,利用网络、微信等平台发放征求意见表,同时设立群众信息反馈信箱,实时接受群众文化需求反馈,将群众需求作为艺术创作的方向,确保演出剧(节)目常演常新,逐步向订单式、菜单式服务发展。据了解,2017年,杂技节目新创作生产5个,恢复传统节目或技艺3项;淮剧新排大戏1台,复排经典传统大戏5台,新创现代小戏(品)18个。
“以前闲时总是待在家里打麻将,现在只要有时间就到江淮戏苑看看淮剧,还可以即兴唱上一段。这不,天气刚放晴,我就和几位淮剧票友相约在这里了。”日前,在江淮戏苑,淮剧票友葛长珍边招呼几位朋友边对记者说。
我县大力开展四大惠民、 “百姓舞台”“欢乐广场”、 文化下乡“三送”等活动,充分利用文化基础设施将精品节目送到群众中去,进一步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每周日,“杂技周末剧场”准时相约在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演出场场爆满,精彩处掌声雷动。在江淮戏苑推出的“淮剧周末舞台”,为广大观众免费上演淮剧剧目,让淮剧爱好者过足淮剧瘾。县文化馆在各镇(街道、区)巡回举行广场演出、淮剧文化庙会等活动,杂技“村村到、校校到”、淮剧“进社区、进村庄”等活动更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2017年,四大惠民活动完成演出600余场,文化下乡“三送”完成送戏60场、送电影2400场、送图书1.5万册。
体育惠民也是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的实事工程。去年,我县开放体育中心北侧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对全民健身中心进行设计装潢。在相关社区、行政村新增健身路径24套,部分社区和村还配套多功能运动场和灯光球场,有效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同时,我县还积极举办乒乓球比赛、环双湖长跑比赛等体育赛事,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全民健身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目前,全县拥有体育健身站点300余个、全民健身路径200余套,实现了全民健身运动从县城向镇村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