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详情
首页 > 媒体看建湖 > 详情

新华日报:建湖民营经济十分天下有其七

新华日报 2013-12-09

  还记得10年前本报报道的“建湖现象”吗——全县百余名处科级干部辞别机关、投身企业,在县内外刮起一股创业“旋风”。此事轰动全国,被载入《建湖县志》。
  10年后,“建湖现象”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新一轮创业潮又在全县激荡。与10年前“干部下海”为主的创业形态不同,此次创业的参与主体更多、科技起点更高、产业规模更大、制度支撑更强,被誉为新“建湖现象”。
  建湖“老板多、大老板多”,即民营经济发达。发达到什么程度?十分天下有其七——这些年,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税收收入、就业人口4项主要指标,占全县总盘子都超过70%。
  “今年22号文件出台,标志着民营经济进入跨越发展阶段。”县经信委主任张海树所说的文件,是指县委、县政府实施的《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建设创业型城市的意见》,共12条。“初稿由县委书记葛启发亲笔起草,多部门补充完善。”他说,创新扶持力度前所未有,目标是2015年建成“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有人估算,当年“森达”皮鞋厂1万多员工中,至少走出2000个大小老板。相对于较早接受“森达工业”洗礼的建湖人来,办厂开店“创小业”,似乎并不难,难的是转型升级“创大业”——把作坊办成公司、把公司做成产业集群、把产业集群建成科技创新基地。此次再创业,建湖已不满足“村村冒烟”的数量扩张,而是致力于打造创业型经济升级版。
  建湖培育民营企业确有“秘籍”,即选择内生力强的企业,依次放到镇、县、国家级科技园中孵化,待其心坚体壮,再一飞冲天。建湖全民创业之所以能“抱团先行”,既得益于创业土壤深厚,更是超前培育创业载体和创业主体的结果。
  全县15个镇、区都有科技创业园,小微企业先就近入园。拔尖的,再送到县科技创业园重点孵化。这“孵化”并非比喻,而是科技部颁牌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体——占地2000多亩,600幢标准厂房,交租金就能入驻,并享受产学研、金融担保、一站式审批等全方位公共服务。
  “五六十家企业在排队入园。”县政府副调研员俞进虎说,600户企业一个萝卜一个坑,插队不行。“好处是,一步跨入招商选资时代。”
  孵化好的企业到哪里?俞进虎说,两条出路:一是到县开发区、高新区等自立门户、自主经营;更多企业则是投身县内两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石油装备和节能电光源制造,融入支柱产业链,在协同创新中做大做强。“今年,两大产业基地能做到300亿元。创业空间大得很!”
  从“孵企业”到“孵园区”,是建湖新一轮创业的新探索。建阳镇是全县石油装备产业发源地。镇党委书记金明告诉记者,我们不卖地、不搞房地产开发,一门心思发展“创业园经济”。镇东边,建了350亩中小企业创业园。去年以来,有40多个企业“发育”了,便把他们整体移到镇西边4000亩石油装备产业园里。“大园”孵“小园”,实现产业园规模孵化升级。所以,得了“中国产业集群经济示范镇”和“省劳动力充分转移乡镇”两块奖牌。
  “‘重教兴学、全民创业’,是被写进《建湖县志》的‘改革开放新民风’。”县委书记葛启发说,我们这届班子有责任将创业民风传承光大,优化创业富民制度环境,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