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详情
首页 > 新闻详情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革命薪火

建湖日报数字报 2024-06-20

1941年9月18日,建阳县成立,中共建阳县委、县政府机关设在高作镇长北滩王氏家祠。原王氏家祠为四合院,坐西朝东,清代建筑,四面环水,后在战争中被毁。2012年,在原址上按宗祠原貌恢复重建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

纪念馆为坐北朝南四合院式仿古建筑,主色红色,院前广场南侧建有纪念碑,纪念碑上有周克玉上将的题字。纪念馆的前殿挂有陈毅之子陈昊苏题写的“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匾额。主体建筑由前殿、内院和后殿组成。前殿史料陈列室以大量翔实史料介绍建阳县自成立后领导全县人民奋勇抗日救国的斗争历程。内院东西两侧回廊为书画碑廊,后殿陈列着王氏家族先贤、先烈和当代先进人物的事迹,记载王氏家族从建祠到献祠,再到拆祠的艰辛过程,展现王氏家族国难当头时,毁家纾难的爱国精神和树人育才、齐家报国的家国情怀。旧址纪念馆先后被列为建湖县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和盐城市党史教育基地。

1941年1月,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中共盐阜区党委针对日军切断交通、分割地形、蚕食根据地,围歼新四军的严峻形势,为领导全区军民有力反击日伪军的猖狂进攻,加强被分割的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决定划大县设小县,后因日军发动对盐阜区第一次大“扫荡”而延迟。8月底,日军第一次大“扫荡”失败后,盐阜区党委开展战后整顿,首先完成划县分治未竟事宜,将旧盐城县划成建阳、盐城、盐东三县。9月18日,盐阜区党委宣传部长曹荻秋奉命率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一团一营营部与一连,到境内宣布成立建阳县。原准备到十一区八字桥(今颜单镇境内)一带举行,途经高作北的周家舍遇敌受阻,转移至敌情较稳定的六区(今建阳、高作一带),在季陆墩(季墩和陆墩的合称)召开建县成立大会,党政军民数百人参加。曹荻秋代表区党委在会上宣读建阳县建县命令,任命冯国柱为县委书记(当时称政治委员),唐君照为县长,发布建阳县建县公告。会后,因县委、县政府机关在季陆墩不便开展工作,改驻在距季陆墩北边三里多路的长北滩,分散住在王氏宗祠周围的群众家里。县委书记冯国柱及继任的金韬、刘阳生住在北庄的王立明家。县长唐君照及继任的何封(贺志芳)、树海住南庄王立华家,秘书室设在王立木家,保安科在王立仲家,县抗日自卫总队(简称县总队)驻东边老王庄,个别机关留在季陆墩。接待工作和决策研究大多在群众家中进行,大小会议和重大集体活动都在王氏宗祠,如县委、县政府机关成立大会,县总队、县参议会、县妇联成立大会,全县各界人士代表会议及每年召开的军民联欢会等等。县机关工作人员下基层指导工作,领导干部到区乡调查研究,区乡干部到县开会、受领任务等都在长北滩,上级军政首长也常来长北滩检查考察,主要有曹荻秋、洪学智、李一氓等,陈毅、粟裕也曾路过长北滩。

县委、县政府驻长北滩前后约3年时间,直至1944年夏才安全离开。长北滩成为抗战期间全县大政方针的发源地,领导军民抗日的指挥中心。


红色热土

红色沃土绽放新光芒

李可可


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    周润发 摄


1941年7月初,数万日伪兵发动对盐阜地区第一次“大扫荡”。历时一个多月的“反扫荡”,建湖境内爆发了北左庄、收成、上冈阻击战和北秦庄遭遇战等大大小小战斗50多次。“新四军数百名战士和丘东平、许晴、白果、方秉文等英烈,血洒水乡,长眠于此。”虽然已经讲述过无数遍这段红色历史,年近八旬的解说员王观法仍动容不已。

1941年8月,盐阜区党委开展战后整顿,中共盐阜区党委在新四军主力部队的支持下,决定将盐城县一分为三,盐城西北乡划出成立建阳县。1941年9月18日,中共建阳县委员会、建阳县政府在高作陆家墩宣告成立,任命冯国柱为县委书记,唐君照为县长,发布建阳县建县公告。县委、县政府机关就驻扎在高作长北滩的王家祠堂。

新生的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了,她就像大海中的明亮航标。锄汉奸、肃土匪,男女老少,全民皆兵,沟河港汊,全是战场。境内的新四军军工部、卫生学校、印刷所、军服厂等,夜以继日,发展生产,支援抗战。敌人发动了几次“扫荡”,受到新四军的迎头痛击,全部淹没在40多万水乡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许多革命志士、民主进步人士在此商讨抗日大计,制定抗日方针,共绘革命蓝图。

“原王氏家祠为四合院,坐西朝东,清代建筑,四面环水,后在战争中被毁坏。”高作镇监委会主任王斯育告诉记者。为铭记那段艰难的红色岁月,传承光荣的革命传统,2012年,在原址上按宗祠原貌恢复重建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由周克玉将军题写碑名,陈毅之子陈昊苏题写馆名。

党史、国史就是一本教科书,同样也是一面镜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足迹和光辉历程。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内陈列展出许多关于建湖县抗战时期的图片、文字和实物等资料,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历史,以及在建湖大地上成长、战斗、生活过的重要人物资料。这些红色文化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在红色热土上,一代又一代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走进如今的高作镇长北村,屋场干净整洁,百姓祥和安乐,一幅村美路畅、户净人欢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高作镇依托红色文化,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这几年村里到处都能看到变化,正是因为党的政策好了,基层变化才会这么大。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都变成现实了。”高作镇光明村种田大户孙建告诉记者,现在种植稻麦耕种管收已全面实现机械化,植保机给作物施肥、打药水,插秧使用插秧机,作业效率大幅提高。土地综合整治后,村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农田成片,路相通、渠相连,耕种管理非常方便。近年来,高作镇还抢抓机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土地综合整治在全国率先破题,被列为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江苏省创业型乡镇、盐城市农房改善先进集体。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让这片红色热土迎来发展的春天。

高作镇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一帆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高作镇已累计新增土地6082.8亩,全镇15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显著提升,2024年计划实施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涉及14个村,共计9.71万亩土地。”

千畦稻浪舞苍穹,红色热土焕生机。从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到如今,80多年过去了,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精神之火不熄,勤劳的水乡人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脚踏实地、步履不歇,将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那段革命烽火岁月闪耀着时代的光芒,照亮未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记者手记

在坚定红色信仰中砥砺前行

在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参观,仰望高耸的纪念碑,追寻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不禁心潮澎湃。正是先烈前仆后继,用奋斗和牺牲换来如今的日月新天。

红,象征着奋进。绿,蕴藏着生机。走在如今的高作大地,处处都是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乡村焕新颜,变的是更美的容颜、更快的脚步,不变的是红色记忆与历史底蕴。永远不忘来时路,始终坚定红色信仰,传承好革命先辈勇于胜利、勇于突破的精神,我们定能创造更多新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