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详情
首页 > 新闻详情

薪火相传心向党 砥砺前行谱新篇

建湖日报数字报 2024-05-17

盐阜大地的一粒革命火种


牛车棚里秘密召开会议


草堰口党小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盐阜地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党小组,她是一粒火种,点燃盐阜大地的革命烈火,呼号盐阜人民团结战斗,引导人们向往革命,激起县境革命斗争的浪潮。

草堰口党小组于1926年4月在上冈镇草堰口社区境内成立。旧址位于古草堰口小街,串场河与草堰河的交汇处。串场河西岸的通榆公路南北穿街而过,水陆交通便捷。小街商铺鳞次栉比,集市繁荣。集镇居民住宅多为砖墙草苫,经商做买卖或开个体小作坊。内街深巷有一些青砖小瓦清式建筑住户,多为唐姓望族中的富户和书香之家。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小街北首一户青堂瓦舍人家——唐秉均家,成立了草堰口党小组。经过战争洗礼和岁月沧桑,如今旧址在集镇改造中,成为新的居民住宅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积极投身到实际的革命活动中,许多共产党员根据中共二大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发动广大工农群众,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逐步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1924年,仇一民(今盐城市亭湖区南洋镇人)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期间加入国民党。1925年转入上海法政大学,当时是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北洋军阀时期,他又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党后,仇一民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和同学唐秉钧、唐秉枢、梁开甲,经常利用假期在草堰口一带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他们到上冈接触进步青年组织“共进社”的社友,得到这些青年的认同和支持。

1925年,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过程中,得到很大发展。同年10月,中共上海区委(即江浙区委)决定:“凡未建立中共组织的地方,应派党员前往,随即进行组织。” 1925年寒假,仇一民受中共上海大学支部书记侯绍裘派遣,到盐城从事党的活动。1926年4月,他秘密发展唐秉钧、吴广文、梁开甲、邹渐余入党,建立盐阜地区第一个党小组——草堰口党小组。仇一民任组长,党员有唐秉钧、吴广文、梁开甲、邹渐余。主要任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帮助建立国民党的地方组织,吸收优秀的革命青年加入共产党组织,响应和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组织工农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草堰口党小组成立后,一方面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学习党的纲领;另一方面,走到群众中,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引导工人农民同地主、资本家作斗争。党小组积极组织境内党员和进步青年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欢迎北伐,开展反对军阀斗争。仇一民和吴广文等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多次到孙传芳联军营地散发传单,鼓励士兵逃跑,瓦解军心。1927年4月,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制造白色恐怖,到处搜杀共产党员,破坏中共党组织。党小组受到挫折,仍坚持活动,陆续发展党员,扩大组织,并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在群众中继续开展革命宣传活动。

1928年1月,中共盐城县委成立,草堰口党小组隶属于盐城县委。4月,仇一民在阜宁牺牲后,党小组由唐秉钧负责继续斗争,在上冈发展了一些党员,但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员之间联系中断,加之人员变动,力量单薄,草堰口党小组活动越来越少,1931年底逐步停止。

白色恐怖下,革命活动转入低潮,但革命火种从未熄灭,保存下来的党员同志不怕牺牲,坚持地下斗争。在草堰口这方红色热土上,盐阜地区特别是建湖县境内早期党组织相继成立。1928年1月,中共阜宁县委在此成立,紧接着大唐庄党支部、草堰口党支部、宝塔湾党小组以及杨唐庄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纷纷建立起来。各级党组织带领革命群众浴血奋战、积聚力量,为革命理想、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时刻奋斗着。


让红色热土焕发勃勃生机

叶志虎 周芝清


上冈镇大唐村党群服务中心


“盐阜地区第一个党小组就是在大唐村唐太初家的牛车棚里诞生的。”5月12日,在上冈镇大唐村党史馆,年逾80的大唐村原党支部书记唐于正向记者说起脚下土地的红色故事,“1925年,在上海大学读书的仇一民,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派遣来到草堰口大唐村,秘密发展唐仲衡、唐君照、梁开甲等人加入党组织。”自此,一颗革命的种子在大唐村生根发芽,并以燎原之势将红色火种播撒到广阔的盐阜大地。

作为建湖早期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成长的摇篮,大唐村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培养发展118名党员,这些党员如同星星之火,在革命的热土上燎原,为革命事业贡献巨大力量。“红色的大唐村产生烈士26名,从这里走出英雄人物和仁人志士近百人。”唐于正指着一面写满姓名的展板说,“特别是唐氏五兄弟,学有所长,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江阴要塞》,就是以唐仲衡、唐秉琳等人为原型拍摄的。”这些革命先辈在各自领域里熠熠生辉,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在村党史馆,唐于正满怀激情地向人们介绍大唐村的红色印记,诉说着大唐村民的革命热忱,在场参观者无不动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传递好红色精神,积蓄奋进力量,该村于2019年6月成立党史馆。“我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打造底蕴厚、影响大的意识形态阵地。近年来,开展专题宣讲90余次,先后接待参观党员干部及群众2万余人次,让大家在红色教育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前行力量。”上冈镇大唐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颜大春告诉记者。在主题教育的引领下,大唐村立足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常态化宣传活动,创新性地将党性教育课堂拓展到基层一线,激励党员干部重温党的光辉历程,在接续奋斗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走出村党史馆,映入眼帘的是焕然一新的大唐村:一片片碧绿的麦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一条条平坦的道路通向远方。“过去,一年只有一季收成,水稻亩产只有四百多斤,条件十分艰苦。”唐于正回忆起那段做村支书的岁月,农民吃不饱饭是他最愁的事情。如今,大唐村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水稻亩产达到1400斤、小麦亩产800~900斤,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更有力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红色热土,生机勃勃;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唐井春是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他告诉记者:“1996年,在红色力量的感召下,我决定回到村里,投身农业生产,共承包土地50亩,种植水稻、小麦。近年来,通过机械化播种、无人机撒药等高科技手段,土地产出效益获得了较大提升。”谈及种田,唐井春经验丰富,“我还承包村里的闲置土地,扩大种田规模。如今,扣除相关投入费用,每亩田纯收益最高能达到500元。”眼下,大唐村以红色精神为根基,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庄建设越来越好。

一头连着革命历史中的壮丽篇章,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使命任务。近年来,大唐村发挥资源优势,以农业、渔业为主要产业,积极响应小田变大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农业生产效益大幅提升。村里还新建一批桥梁、道路和灌溉设施,为农业和渔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产业发展越来越兴旺,村民钱袋子也越来越鼓。“2023年,大唐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1.6万元,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颜大春信心满怀地说。

铭记历史,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前行,传承红色精神。小小牛车棚,承载着大唐村人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承载着革命烈士对未来的殷切期望。生活在这片革命之地的人们将继续传承这份精神,让生活更幸福、村庄更富裕、乡村更美丽。

记者手记:

追寻红色印记 传承革命精神

此次新闻行动,我们深入上冈镇草堰口大唐村,探寻盐阜地区的第一个党小组。大唐村作为盐阜地区革命起点,承载着丰富的红色历史和文化记忆。在老支书饱含深情的解说下,唐太初等人秘密召开会议的紧张气氛、江阴要塞起义的惊心动魄,仿佛历历在目。

新时代孕育新希望。走在大唐村田间道路上,我们看到,标准化、现代化的农业建设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村民们正以坚定的信念和勤劳的双手,用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将革命的红色基因融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革命历史印记,并没有随着岁月变迁而消逝,反而在一代代大唐村人的努力下愈加鲜明。相信未来的大唐村,在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中,不断发扬革命精神,续写红色传奇,积蓄奋进力量,在时代的潮流中锐意进取、勇攀高峰。


上冈镇大唐村党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