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肖兵
曾经,她们穿上军装,保家卫国,巾帼不让须眉;如今,她们戎装虽脱,但初心不变,在各自岗位上秉承着军人的意志,用一腔热血展现新时代女性的责任与担当,继续发光发热,守护万家光明。
履职尽责守初心
她没有飘逸的长发,没有华丽的服装,干练简洁、言语不多,却是坚守纪检岗位19年的一名纪检老兵。她就是县供电公司退伍转业女兵员工施凤云。
在单位里,比她年纪小的同事们都爱叫她“姐姐”,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她总是热心讲解答疑,生活上的不开心,她也会耐心开导。而就是这样一位善良热心、温和斯文的知心大姐姐,却始终秉承着一颗理性公正、明辨审慎的心。施凤云回忆起刚到纪检部门工作的时候说道:“我曾经在汇总一组数据的时候有过一个失误,后被主任审核纠正。”这件小事对她后来的工作影响很大,用她的话说,忙并不是纪检人应有的特点,认真才应是纪检人必须具备的特质。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忠诚是她不变的品格,坚持是她无悔的信仰。施凤云常说:“没有坚强的党性,做不了纪检工作;没有坚持不懈的韧劲,做不好纪检工作。”她用19年的坚守,践行着忠诚干净担当的诺言。
善心伴着年岁长
圆圆的面庞,齐整的短发,朴素的衣着,清纯的言谈。县供电公司80后女职工王前,不仅是一位校表能手,而且多年如一日,爱心从不间断,像潺潺细流,滋润着老人们孤独而又渴求关爱的心田。盐城电视台“情感树”栏目曾以20分钟的《爱洒夕阳》专题片讲述王前的故事。
王前家住上冈镇,父母都是从学雷锋年代过来的农民,乐善好施,关爱他人。还是王前在读小学时,邻居住着一位老爷爷,老人生活拮据,缺吃少穿,王前的母亲经常送去衣物和美味的饭菜,帮助老人解决温饱问题,让老人脸上有了幸福的笑容。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在母亲影响和感染下,善良高尚、敬老光荣的理念深深地烙印在少年王前的心田,并伴随着她的年龄一天天滋生、成长。
2000年12月,王前光荣地参军入伍,成为解放军南京空军部队的一名战士。从戎期间,她把孝敬老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作风带到部队,热心为驻地老人做好事。有一次,部队驻地不远处村子里残疾五保老人张奶奶患病卧床不起,王前及时到老人家中服侍,端茶送水,又自己拿钱带医生为她治病,连续多日挂水、服药,老人感动得痛哭流泪,不想再治病拖累人,可她仍坚持为老人看病,直至痊愈。老人说,是解放军战士救了她的命。王前精心照顾孤寡老人的感人事迹多次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
凝聚青年显担当
“三姐一直是我的榜样,她总能感染我、激励我,让我从一个懵懂的职场小白,成长为基层供电所的青年骨干。”谈起黄海玲,县供电公司近湖供电所青年员工张晓亚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说着。
张晓亚口中的“三姐”是县供电公司退伍转业员工黄海玲。作为团干部,她怀着对青年的期望,积极开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为基层供电所团干部、青年员工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让每一名青年找准自己的目标和定位,并通过组织“红色夜校”“青年大学习”“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检验培养效果。
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团青工作负责人,黄海玲深知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贯彻“党建带团建”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团支部自身建设。以“学雷锋日”“植树节”“春耕春种”为契机,积极组织青年员工进社区、到田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家庭室内线路和家用电器进行隐患排查。着力构建“岗位服务、延伸服务、志愿服务”三维一体实践平台,大力推动“墩苗磨炼”计划,不断深化“号手岗队”创建,推进党建带团建“1+N”行动,将青年员工放在紧要吃劲岗位上“淬火锻造”,勇担抢险救灾、重大保电、科技攻关等急难险重任务,在乡村振兴、节能低碳、生态文明等方面引导青年员工担当作为,青春建功。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在守护光明的道路上,县供电公司转业女兵们始终守初心、担使命,倾力守护好一方光明,服务好一方百姓,以实际行动诠释执着敬业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