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详情
首页 > 新闻详情

老骥伏枥, 倾情耕耘关工事业

建湖日报数字报 2022-06-20

徐清国

“我从援藏开始,到做关工委工作,经历了三个‘20年’:援藏20年;1981年从朗县县委副书记任上调回家乡,历任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近20年;1997年退任后,又任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20年有余。”86岁的嵇老,说起人生经历,倾诉家乡情怀,投身关工事业,往事历历在目……特别令人崇敬的是,嵇老始终牢记“老西藏精神”,继续在关工事业中奉献光和热。

强化引领激励 壮大“五老”队伍

嵇老认为,“五老”有经验、有时间、有精力,让他们奉献余热,就能显示他们关工主体的作用。因此,他把工作重心放在壮大“五老”队伍上。当年,“五老”纷纷“出山”,从5000多人增加到12000多人。此后,他又从“五老”队伍中挑选骨干,充实进各级关工委班子,不断增添骨干力量。他还积极引导广大“五老”根据各自特长,担任“关教员”,就地就近与青少年结对帮扶,成了一支扎根群众之中关爱青少年的特殊队伍。

嵇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不动摇,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引路人”和“铺路石”。他组织优选“五老”骨干,组建“四有”教育报告团、科技服务报告团和法制教育报告团,巡回宣讲报告,并融入国庆和庆祝建党等重大节庆元素,对全县广大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为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竭智尽力。

关心下一代,“五老”展风采。嵇老依靠“五老”为关工主体,构筑各级关工委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他称赞“五老”的“三牛”精神:甘做服务青少年的“孺子牛”,持续深化主题教育,让红色基因、优良传统在下一代的血脉里流淌;敢做勇于创新的“拓荒牛”,不断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工作方式,使关工充满活力;愿做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以“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发挥更多余热。他还深情地说:“我们不会忘记李正伦、吴金才、陈枚生、夏瑞庭、吕斌、周治方、万晶生、唐光真等一批老关工典范。”

重抓“六大系统” 建立关工组织

嵇老觉得,关心下一代组织网络,是联系部门和单位“五老”的桥梁和纽带,一定要大力度把关工组织网络建设好。他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提出在县级机关建立党群、政法、工交、财贸、农水、科教文卫“六大系统”关工组的设想,并带领关工委一班人,逐一按系统展开筹建工作。

县级机关“六大系统”关工组建立后,嵇老又与各组开展“织网”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关工网络。全县当时有退休教师1800多人,为使其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发挥作用,他带领县关工委科教文卫组成员,与教育局党政领导商讨,抓好基层教育关工委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全县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关工组织相继建立,很快形成了县局、镇文教办和各中小学、幼儿园三级关工组织网络,正常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教师达1400多人。

嵇老还与财贸关工组成员到县贸易局协调,以局党委名义,聘请170多名退休老同志担任“关教员”,并举行培训会,集中颁发聘书。该局还统一印发了《“关教员”工作手册》,并列为月评、季考的依据。其他四大组在他的推动下,也相继完善了关工组织网络,扩大了“关教员”队伍。

树立“三个典型” 放大示范效应

“如何切合实际,卓有成效地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典型示范引领是关键。”

嵇老基于这样的认识,用心用情用力树立了一批关工典型。特别是对草堰口“六个一”助孤工程、冈西肖义良“关爱工作站”、建阳“三扶两创”三个重点典型进行总结,逐一向全县宣传推广,放大示范效应,得到了省市关工委的高度评价。

草堰口持续开展“扶贫助学”活动,为孤儿健康成长献爱心。嵇老多次前往,进行专题协商,进一步落实孤儿“扶贫助学”事宜,并总结出“六个一”助孤的做法:每名孤儿有一个结对帮扶单位;所在村组给孤儿每人供给一份口粮;医院每年为孤儿做一次体检;每年暑假组织一次孤儿夏令营活动;每年春节前带孩子到集镇欢聚一次;建立一个孤儿基金会。

“冈西镇肖荡村老教师肖义良倾情关爱下一代。他腾房屋、添桌凳、订报刊,买书籍、玩具和文房四宝,投资5000多元,办起关爱辅导站。这是我们树立的又一个典型。”嵇老说,肖义良辅导站特聘各有专长的7名助教、9名助学成员,辅导方法灵活多样,请出48名“五老”,结队帮扶90多名青少年。嵇老与县关工委一班人经过调研,总结出“五学辅导法”,《关心下一代周报》等报刊作了报道,建湖电视台专题介绍了他的关爱小屋。

“建阳镇关工委率先走出‘三扶两创’新路子,也就是帮青年农民扶志、扶技、扶创业,建创业示范基地、评创业之星。这是我们树立的第三个典型。”该镇瓦瓷村残疾青年赵宏成,在金桥村承包135亩地。农业老专家张玉明与他挂钩结对后,多次亲临田头进行技术指导。经过张玉明耐心帮扶,赵宏成土地承包产量显著提高,平均亩产达695公斤,年收入增加到30多万元,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富多名乡亲。嵇老多次组织现场观摩,示范引导,带领全县老专家帮扶一批又一批青年农民走上创业之路。

走上关工路,岂能停住步。嵇老担任县关工委名誉主任后,仍一如既往地关爱青少年成长。他作为一位援藏20年、回乡再奉献的县级老干部,又在20多年的关工事业中,持之以恒、无私奉献,用大爱情怀,以责任担当,书写了精彩的晚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