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资料名片:上冈镇是全国重点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江苏百家名镇之一,南邻大市区,素有“四县通衢、盐阜咽喉、建湖东大门”之称,是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盐城一体化发展三大战略叠加的重要区域。
在上冈镇草堰口境内,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大唐庄,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盐阜区第一个县委在此成立,唐仲衡、唐氏一门英烈五兄弟、吴广文、杨文灿……无数的热血男儿、仁人志士从大唐庄这片土地上走出去,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乃至奋斗终生。
1926年春,在草堰口大唐庄唐仲衡家中,建立盐城县第一个中共地下党组织——草堰口党小组,由当时的盐城中共地下党负责人仇一民任组长。党小组成立后,成员分别在上冈、盐城、大冈等地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列主义和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组织工农群众展开反帝反封建斗争等。1928年4月,草堰口党小组组长仇一民在阜宁东沟收编土匪武装途中遭敌袭击牺牲,经上级党组织批准由唐仲衡负责草堰口党小组领导工作,继续在草堰口、上冈一带发展党员,坚持革命斗争。
唐仲衡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1926年放弃收入丰厚的律师前程,毅然回到家乡,传播革命火种,从此这位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才子便与革命斗争紧密相连,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江阴要塞起义。1946年底,唐仲衡受中共华中工委派遣,奉命率全家六口人以“逃亡地主”的身份到江阴,投靠时任国民党江阴要塞炮台台长堂弟唐秉琳、工兵营营长唐秉煜以及守备总队队长表弟吴广文。他在江阴镇高巷11号(要塞司令部斜对面)建立地下联络站,担任联络站负责人,开展要塞起义策反工作,将要塞内部获得的重要情报经交通联络员,及时汇报江北华中工委指挥部,同时把党的指示传达给要塞地下党,和要塞内部的地下党一起策动战场起义。1949年4月21日,江阴要塞起义成功。
从草堰口集镇驱车,沿204国道向北2公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建湖、阜宁两县分界的界河叫友谊河,把原属阜宁县的大唐庄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分的南唐庄和中唐庄在今建湖县草堰口境内,北部分的北唐庄则属今阜宁县沟墩镇。1928年,在南半的南唐庄,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盐阜区第一个县委——中共阜宁县委员会,首届县委由9人组成,李林任县委书记,唐太初、王家祥等8人任委员。阜宁县委成立后,党的工作迅速开展,群众运动蓬勃兴起。
1928年夏,中共江苏省委邮寄给阜宁县委的文件和宣传刊物,因接收地阜宁邮政局负责接收和转递的地下党员不幸身份暴露。为避免损失,使省委来函投寄不致中断和发生问题,中共阜宁县委决定改在边远的草堰口邮政代办所接收。唐太初与经他发展的曹加明、吴章华等党员商量,并经阜宁县委批准,在唐太初家成立大唐庄党支部,由唐太初兼任支部书记。吴章华和唐太初爱人主要负责省委来函接收转送,前后3年时间从未中断,大唐庄党支部实际成为中共阜宁县委的地下交通站,后因国民党阜宁县党部加紧搜捕中共地下党员,支部成员被迫隐蔽他乡,与上级联系中断,于1930年底停止活动。大唐庄党支部虽然建立时间不长,但对革命和党的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据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大唐庄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有30多名,伤残军人近40名,退伍、转业、复原军人占到总人口的35%。新中国成立后,草堰口镇党委在旧址恢复成立大唐村党支部(现为总支)及其村委会。红色基因标注着信仰和方向,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把红色基因化为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唐村正在书写新的时代故事。
感言:
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初心使命
上冈镇党委书记 吴金仲
峥嵘岁月,如歌情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所孕育出的红色基因,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冈镇紧紧围绕创建省经济发达镇和“盐城市卫星城、县域副中心”的目标定位,全面推进产业链重大项目招引、市级园区建设、农业提质增效等各项工作,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市前列。
朱巨文 王乃定 李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