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资料名片:芦沟镇地处建湖东南,全镇总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87公顷,总人口约4.2万人。该镇荣获国家级生态镇、全国诗词之乡、江苏省诗词之乡、江苏省100家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盐城市文明镇等殊荣。
芦沟镇境内343国道旁,有一座年岁久远的学校遗址。“这里就是原芦北中学所在地,也是王林烈士牺牲的地方。”在学校门口处,退休老党员朱耀超介绍道。
抗日战争时期,芦沟人民群众和全县人民一道,在党的领导下,拿起枪杆子,参加武装斗争,许多党的优秀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王林烈士便是其中之一。王林,原名孔洪生,在抗战时担任芦沟区淳化乡指导员。他英勇顽强,带领战士们与日伪进行斗争,战功赫赫,威名四震,令敌人闻风丧胆。因此,敌人把王林当做眼中钉,伙同汉奸,意图加害于他。
一日,趁王林访贫群众李子信家之际,伪乡长郭德阶勾结叛徒王怀生等人,带领敌人发动突然袭击。王林为了不连累无辜群众,孤身一人出门应战。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杀,王林终因寡不敌众被擒。来到敌营后,敌人企图从王林口中得到我地下党组织的情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王林宁死不屈,他坚定地回答道:“共产党的秘密,要想从我王林口中得到一句话,比登天还难!”敌人无计可施,便对王林施加酷刑,依然无果。1941年10月,日伪将王林押回淳化乡,于凌葛庄河南,即现王林烈士纪念碑附近的高墩上,再次动用酷刑后,残忍将其杀害。牺牲时,年仅21岁。
“义达仁厚,舍小家为大家,勇于牺牲,高风亮节,乡人永怀。”这是镌刻在陆登荣烈士纪念碑上的颂词。陆登荣,又名陆云田,是民族英雄陆秀夫的后裔。上世纪40年代,面对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严酷现实,陆登荣奋不顾身,投入到民族解放事业的洪流中。抗战时期,他是村里的民兵骨干,后担任财粮委员,为新四军筹集粮秣军费。他大公无私、勇斗敌寇、保乡为民,被称为“不穿军装的新四军”。
抗战胜利后,内战硝烟又起。在乡村干部动员参军、其弟弟刚结婚的情况下,已有三个孩子的陆登荣毅然报名、义无反顾代替弟弟走上战场。1948年冬,淮海战役打响,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十二纵队三十四旅一〇〇团一营二连司务长的陆登荣,在我军艰苦战斗的危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带病上阵,与战友们一起,冒着枪林弹雨,挑着担子为前线战士送给养。然而,在一次运送途中他不幸中弹,壮烈牺牲,至今尸骨未还。
“陆登荣烈士面对战争的生死考验,毅然奉行孝悌传统的仁义之举。”陆登荣烈士的侄子、今年76岁的老党员陆立根说:“他舍己为人、舍己为国的革命精神,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值得后人世代传颂。青年一代要沿着烈士的足迹,百舸争流,奋勇前进,为芦沟的发展贡献力量。”
“没有先烈们的奋斗与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人民的幸福,是对烈士们最大的告慰;不懈的奋斗,是对烈士们最好的纪念。”芦沟镇党委书记王育说:“近年来,我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引领下,加快建设完成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广电网络中心、康达花苑等一批民生实事工程,污水管网铺设、垃圾分类集中收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康居工程建设等如火如荼。如今的芦沟,人居相对集中,村庄富有特色,生态不断改善,环境日趋优美。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市‘四星级人居环境乡镇’。”
感言:
坚守初心使命 勇担时代重任
芦沟镇党委书记 王育
今后,芦沟镇将不断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全面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作为总体要求,着力在党性锤炼中铸守忠诚品格,在攻坚克难中提升发展实效,在改进作风中践行为民宗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努力为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周泽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