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详情
首页 > 新闻详情

在脱贫攻坚中彰显民政力量 ——访县民政局局长沈中顺​

建湖日报数字报 2019-08-21

“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期,民政人只有牢记使命职责、奋力担当作为、锐意攻坚克难,才能不辜负县委、县政府的殷切希望,不辜负全县80万人民的热切期待。”谈到贯彻县委十四届七次会议精神、完成民政部门脱贫攻坚任务,县民政局局长沈中顺思路清晰、信心满怀。

加大精准识别力度。根据县委全会部署的脱贫攻坚任务要求,结合落实市民政局[2019]44号文件精神,组织制订可供基层简便操作的兜底保障政策解读对照表,指导镇村对低收入农户申请低保的条件和要求进行梳理,通过上门入户调查、信息比对、群众座谈、信息公示,将扶贫部门移交的低收入农户档案逐一过堂核对,确保精准无误。同时,对2016年以来退出民政兜底保障的低收入农户进行认真回头看,甄别分析退出原因。凡符合重新纳入兜底保障的,抓紧履行程序,办理重新保障手续,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充分体现现行低保政策的普惠性、精准性。

加大温情救助力度。建立健全“急诊救助”机制,对遭遇急难的困难群众,先行临时救助,再根据致困原因转入专项救助,仍然困难的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确保遭遇急难的困难群众得到多途径帮扶,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困,体现党和政府人性化关怀。沉下身子、深入基层,访贫问需,把党的温暖真正送到急需要帮助的急难群众的心坎上。同时,积极推进“只跑一个门”“最多跑一次”,努力降低求助门槛,放大温情救助的效能。

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建立主动发现、主动介入机制,充分发挥村居(社区)干部在第一时间掌握困难群众基础信息的作用,对遭遇突发不测引起的急难群众先行临时救助,对不符合低保条件且依靠帮扶措施无法脱贫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和因其他原因导致返贫的人员,通过临时救助进行兜底保障。坚持应救尽救、不设额度范围的原则,简化临时救助审批流程,扩大临时救助覆盖,提高临时救助标准,最大限度地释放临时救助潜能,全面提升临时救助“救急难”水平。

加大慈善救助力度。充分发挥慈善救助在社会救助中的补充作用,广泛募集慈善资金,通过开展向在外创业有成人士、爱心企业家捐赠和“情系孤困·慈善一日捐”活动,努力放大慈善基金总量。积极推进慈善救助项目化,实施好金秋助学、儿童白血病、儿童重大疾病、驻宁医卫专家回湖义诊、春节送温暖、孤儿慰问等七个慈善定向救助项目,不断提升慈善救助实效。同时,积极推进镇(街道、区)慈善超市建设,建立村居(社区)解困帮扶基金,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救助的慈善救助新格局,扩大慈善救助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加大驻村帮扶力度。通过扎实开展大调研、大走访、大落实活动,组织全体民政干部职工到帮扶点上送政策、送技能、送资金,建立干部职工联系困难群众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帮扶情况交流,加大帮扶工作考核力度,努力提升帮扶工作实效。

“脱贫攻坚进入‘最后一百米’,能否迈好‘最后一步’,踢好‘最好一脚’,事关成败。民政人只有竭尽全力、奋勇争先,才能换来全县困难群众幸福美好的明天。”沈中顺如是说。

杨守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