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详情
首页 > 新闻详情

庆丰镇东平村让“红色种子”代代相传

建湖日报数字报 2019-08-16

图为华中鲁艺殉难烈士纪念碑。

资料名片:东平村位于庆丰镇西部,新、老盐淮线贯穿该村,交通十分便利。村域面积4815亩,现有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800多亩、党员101人,被评为省级民主法制示范村、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被誉为盐城农机第一村。


在2018江苏省首届戏曲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县淮剧团重点打造的大型现代戏《芦荻知秋》中的选段《我要参加新四军》,生动再现华中鲁艺师生抗战血泪史,令现场和电视机前观众深受感动。剧中新四军主人公的原型,正是革命烈士、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军事文学家丘东平。

日前,来到庆丰镇东平村党群服务中心,“东平村”三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东平村,正是为了纪念丘东平烈士,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村党总支书记潘立国告诉记者。

丘东平(1910~1941),原名丘谭月,号席珍,广东海丰县人,是中国“左联”早期的军事文学家、报告文学家和小说家。1926年他参加海丰武装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动员组织群众投身抗日,鼓舞军民抗日斗志,1940年11月,新四军政委刘少奇、代军长陈毅决定在盐城建立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并指定丘东平等人组成筹委会。1941年,丘东平随陈毅来到盐城,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盐城后,他被指派担任华中鲁艺教导主任和苏北文艺界协会第一届理事,并代表院长刘少奇主持全院工作。

在丘东平等革命先辈的领导下,华中鲁艺汇聚了内外大批先进文化人士,坚持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进行教学活动。他们走上街头、深入群众,开展一系列宣传抗日的文化活动,鼓舞军民斗志,打破过去苏北农村长期闭塞沉闷的空气。同时,鲁艺师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锻炼提高自己,为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培养造就无数文化艺术人才,为党的宣传事业提供一批优秀的后备力量。

1941年7月下旬,日伪军对盐阜区发动大“扫荡”,鲁艺全体师生奉令分两队转移。丘东平和许晴、孟波等率领鲁艺学院第二大队师生及新安旅行团200多人转移。24日凌晨4点多,在途径北秦庄时,与“扫荡”敌军相遇,丘东平只身担任后卫,掩护大家撤退。经过英勇阻击,他率领一部分同学突出重围,然而在等待另一部分同学时,他不幸被敌人机枪打中,壮烈殉国。丘东平牺牲的地方北秦庄,正是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东平村。

烈士已经长眠,精神永远不朽。在他战斗过的这片土地上,依然有958户人家、2890人继续生活,他们接过英烈传递的火把,照亮脚下的乡村振兴之路。“东平村人民秉承革命先烈光荣传统,吃得了苦,干得成事。”潘立国自豪地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村借助盐淮公路优势,利用农业机械增收致富。如今,我村已拥有农机300多套,其中联合收割机和大型拖拉机220余台,机具资产总值达2000多万元,农机作业收入占全村经济收入的四分之一,被誉为盐城农机第一村。”

如今,巍巍耸立于东平村境内的华中鲁艺殉难烈士纪念碑,已成为市、县红色革命教育重要基地。该村按照新型社区建设标准,新建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新型社区医疗服务室,着力改善村民的居住、生产、生活、就医条件,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新建水泥硬质道路20多公里、农桥20多座。建成省级达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村民免费提供学习、娱乐、锻炼场所。眼下,鲁艺精神在东平村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照亮崭新的前程。

感言:

传承红色基因  践行初心使命

东平村党总支书记   潘立国

东平村将踏着烈士足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继承先烈遗志。建强村级党组织,重抓理论学习,健全活动阵地,切实增强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教育培训、激励保障、考核管理,督促村干部加强自我修养,切实解决群众难题。扎实抓好村务管理,始终把乡村振兴作为努力方向,把红色基因扎根在这片热土上,共同建设美丽和谐新农村。

周泽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