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我和两个儿子一起接过市红十字会颁发的遗体捐献证书,然后每位亲友向遗体献上一支黄菊花后,大家一起目送载着逝者的殡车向远方驶去……”采访刚经历丧夫之痛的郭学风,她显得格外平静。
5月29日,俞大来生命弥留之际,妻子郭学风带着大儿子来到县红十字会,提出了丈夫的临终意愿,并由其子郑重地在捐献遗体自愿书上签下父亲和自己的名字。俞大来生命最终定格在今年5月31日6时31分,享年62岁。
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遗体中有用的器官将移植到有需要的患者身上,其他器官将用于医学院教学上的解剖和标本,俞大来成为全县第二例遗体捐献者。
近湖街道桥东社区居民俞大来,2004年不幸罹患脑梗,随后引发脑中风、脑萎缩等重症,58岁那年开始瘫痪在床,从此由妻子郭学风照料生活起居。可能感到时日不多,半年多前,他向妻子提出了捐献遗体的想法,郭学风尽管全力支持,但感到更为关键的是要赢得家人的支持,她首先征求两个儿子的意见。也许是母亲6年前的一次庄重承诺的深深震撼,两个儿子不仅不惊讶,还都表示遵从父母的意愿,丈夫的姊妹们看到夫妇的坚决态度,也都没有反对。在俞大来深度昏迷、生命进入倒计时时,郭学风再一次和亲友们征求确认,得到同意后,于是和儿子到县红十字会正式办理了捐献手续。
事实上,6年前郭学风的一次庄重承诺,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更成就了丈夫俞大来的这次壮举。早在2014年,郭学风就在县红十字会签下了自己的遗体捐献协议。郭学风是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她身患三种肿瘤,动过两次大手术,2009年第一次在苏州手术期间,她就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2013年7月,她拿着带有儿子签名的申请表格,在捐献遗体自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对于捐献遗体,她是深知来自社会、世俗的压力的,郭学风专门录了一段视频来为亲友们正名。也许是乐观的心态,又或许是活跃在社区公益活动和健身的原因,她从一个每天要服10多种药的“病秧子”,到仅服一、两种药的健康人。她说,我当初以为会走在老伴前面,没想到是我送走了他。
可以说郭学风的义举,深深触动了当时还在病榻上的俞大来,用他生前的话说,你都捐献了,我将来留一把灰有什么意思啊?还占个公墓。
对于捐献遗体,她用“没有白活,也不能白死”来定义,她说,也许别人不理解,但我认为值,百年之后我一定会步老伴的后尘。话语平实,但透着伟大。
俞大来夫妇都仅有小学文化,郭学风还是一名残疾人,但郭学风从2015年就参与到社区的公益活动中,还担任社区助老助残第四小组组长,这个小组常年结对帮扶五位老人,有双目失明的五保户、残疾人、失独家庭。
“你志愿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这种高尚的精神,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这是捐献证书的正文,不多的语句正是对俞大来、郭学风夫妇壮举的最好诠释。
彭桂梅 钱燊 孙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