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详情
首页 > 新闻详情

恒济镇: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红色品牌

建湖日报数字报 2019-11-22

资料名片:恒济镇位于苏北里下河平原腹部,地处县西南,与盐都、宝应、淮安三县(区)毗邻,交通便捷,总面积80.08平方公里,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和“荷藕之乡”。


近日,记者来到恒济镇建河村谢家庄,在苏中二分区委《人民报》及印刷厂旧址,思绪被带到腥风血雨的70年前。

1946年6月,国民党置全国人民的和平愿望于不顾,大举进攻苏北解放区。苏皖二分区区委主办的三日刊《人民报》及其印刷厂奉命精简并转移,一部分人员随大军北撤山东,一部分则转移到群众基础较好的敌后根据地坚持办报。同年冬天,这部分办报人员几经辗转,来到五分区建河村谢家庄。当时二分区含高邮、宝应、兴化、溱潼、江都、樊川、沙沟等7个县、区。报社记者每天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路程去采访新闻,以保证3天一期的《人民报》按时编辑出版。由于人少事多,排字、拼版、校对、发行,几乎样样都采取通力合作的办法,一个人要顶两三个人用,平均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打夜工”成了家常便饭。

1947年3月,国民党对苏中地区搞了个“三月会剿”,6月又集中兵力深入五分区中心地带进行报复性“清剿”,致使苏北通榆公路以西的广大地区交通阻绝。原在建阳瓦瓷庄的《苏北日报》被迫转移到外线去,原报纸的服务范围便由《人民报》来供给。就在谢家庄这个荡边的小村里,《人民报》向广大群众及时报道“鲁南大捷”“枣庄大捷”“鲁西大捷”“溱潼莫家堡之战”等重要新闻,极大地鼓舞我二、五分区乃至整个苏皖边区军民的革命斗志。

报社的同志在游击办报、隐蔽办报的过程中,与建河村的群众结下鱼水般的深情。为了保卫报社的安全,村里民兵与厂里纠察队员一道站岗放哨;儿童团的孩子们则轮流爬到村口的大树上瞭望,一旦发现情况异常,报社便立刻转移,村民们也都全力以赴地帮着把机器和纸张隐藏起来,宁愿舍弃自家的东西,也绝不让报社有一点损失。1948年,革命形势好转,报社需要回迁到二分区高邮、宝应、兴化一带时,彼此都依依不舍,许多人掉下惜别的泪水。建河村老书记谢红光向记者介绍说,那时的报社,既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工作队、宣传队。报社的同志支持当地搞土改,帮助军烈属和困难户突击抢收抢种,还辅导妇女识字,教唱新歌曲。每到春节,他们还编排曲艺、歌舞、活报剧等小型节目,和村民们一同登台演出。

如今的建河村,已非昔日可比,真可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村企业家俞先发的倡议下,由党支部和村委会牵头,村民们自动集资,把《人民报》社及其印刷厂的旧址修缮一新。原先的老式平房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三开间双层高楼。这座崭新的建筑坐落在谢家庄的中部,既是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又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宽敞明亮的展览室里,陈列了许多当年“游击办报”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许多是由谢红光不辞辛劳,自费跑泰州、到高邮、进上海,寻访当事人,千方百计征集来的。展览室对外开放后,全镇各中、小学经常组织学生来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里还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前来参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感言:

传承红色基因 激发担当精神

恒济镇党委书记 王伟

恒济镇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苏中二分区委《人民报》及印刷厂旧址和新四军苏中公学旧址两个革命教育基地。每年,镇党委组织党员群众到革命旧址开展红色教育,激发全镇干群担当精神。下一阶段,恒济镇将继续弘扬红色文化,凝聚时代力量,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努力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周润发